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搗衣的意思、搗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搗衣的解釋

[beat clothes when washing] 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擊,使衣料綿軟以便裁縫;将洗過頭次的髒衣放石闆上捶擊,去渾水,再清洗

詳細解釋

洗衣時用木杵在砧上捶擊衣服,使之幹淨。 北周 庾信 《夜聽搗衣》詩:“秋夜搗衣聲,飛度 長門 城。”搗,一本作“ 擣 ”。 唐 賈至 《答嚴大夫》詩:“今夕 秦 天一雁來,梧桐墜葉搗衣催。” 明 楊慎 《丹鉛總錄·搗衣》:“古人搗衣,兩女子對立執一杵,如舂米然。嘗見六朝人畫搗衣圖,其制如此。”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至移碌碡於房上,砰然滾落,火焰飛騰,擊搗衣砧為數段。”

擣衣:古時衣服常由纨素一類織物制作,質地較為硬挺,須先置石上以杵反複舂搗,使之柔軟,稱為“擣衣”。後亦泛指捶洗。 南朝 齊 謝朓 《秋夜》詩:“秋夜促織鳴,南鄰擣衣急。” 唐 李白 《子夜吳歌》之三:“ 長安 一片月,萬戶擣衣聲。” 宋 葛天民 《春懷》詩:“夜雨漲波高一尺,失卻擣衣平正石。” 清 陳維崧 《瑤花·秋雨新晴登遠閣眺望》詞:“金閨瑟瑟,正青砧隔院擣衣纔罷。”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搗衣是中國古代服飾制作和衣物處理的重要工序,其含義及文化内涵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定義與工序

  1. 核心含義
    搗衣主要指婦女将織好的布帛鋪在砧闆上,用木杵或棒槌反複捶打,使布料柔軟熨貼,便于裁剪縫制。這一過程多在秋夜進行,因秋季氣候幹燥,布料易變硬,需軟化處理。

  2. 與“搗練”的區别
    根據《農政全書》記載,搗練是布料上漿後捶打,使其勻透柔和;搗衣則是對成衣進行捶打,使穿着更舒適。

  3. 延伸含義
    部分文獻提到搗衣也包含清洗衣物時的捶打步驟,即用杵擊打髒衣去污,但此解釋多見于詩詞中的泛化用法,與制衣工序需區分。

二、文化意象

  1. 詩詞中的象征
    搗衣聲在古典文學中被稱為“寒砧”,常與秋夜、思鄉、征人離婦等情感關聯。如李白“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以搗衣烘托征人思婦的惆怅,李煜“斷續寒砧斷續風”則強化孤寂氛圍。

  2. 民俗與時間選擇
    搗衣多于深夜進行,因秋夜涼爽且靜谧,捶打聲更易引發聯想,逐漸成為文化符號。

三、曆史演變

四、常見誤解辨析

搗衣是古代紡織工藝的關鍵步驟,兼具實用性與文化意蘊。理解時需區分制衣工序與詩詞意象,避免混淆具體勞作與文學象征。

網絡擴展解釋二

搗衣這個詞的意思

搗衣(dǎo yī)是指用棍子或其他工具揉搓衣物,達到清洗和去除污漬的目的。在傳統的家庭中,搗衣是一種常見的洗滌方式。

拆分部首和筆畫

搗衣這個詞可以拆分成“扌”和“衣”兩個部首。其中,“扌”是手的部首,“衣”是衣服的部首。它的總筆畫數是15。

來源和繁體

搗衣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其中,“搗”(dǎo)表示用器具攪拌、揉捏的意思,“衣”(yī)表示衣物。在繁體字中,搗衣寫作「搗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和寫法與現在有些不同。古時候搗衣的漢字寫作「搗衣」,其中「搗」表示用器具攪拌、揉捏,「衣」表示衣物。

例句

1. 婆婆每天早晨都會搗衣,以保證家人穿的衣物幹淨整潔。

2. 這種傳統洗滌方式,需要用棍子來搗衣,比較辛苦但效果很好。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搗米(dǎo mǐ,用來研磨米粒),搗蒜(dǎo suàn,用來把蒜瓣搗碎)。

近義詞:搓洗、揉捏。

反義詞:穿衣(chuān yī,将衣物穿在身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