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扼殺,用力掐死。《詩·齊風·南山序》“《南山》,刺 襄公 也” 毛 傳:“ 襄公 之妹, 魯桓公 夫人 文姜 也, 襄公 素與淫通。及嫁,公謫之。公與夫人如 齊 ,夫人愬之 襄公 。 襄公 使公子 彭生 乘公而搤殺之。”《後漢書·李雲傳》:“ 梁翼 雖持權專擅,虐流天下,今以罪行誅,猶召家臣搤殺之耳。”《北齊書·南陽王綽傳》:“ 後主 不忍顯戮,使寵胡 何猥薩 後園與 綽 相撲,搤殺之。” 清 毛祥麟 《墨馀錄·田臾傳》:“至半途,乃搤殺僞 臾 ,其事故得終秘。”
“搤殺”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讀音為èshā,其基本含義是扼殺、用力掐死。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現代漢語中,“搤殺”已逐漸被“扼殺”替代,後者可指物理性殺害,也引申為壓制或摧毀事物發展(如“扼殺創造力”)。而“搤殺”更多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曆史語境中。
由于相關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進一步參考《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工具書,或查閱《詩經》《後漢書》原文以确認具體語境。
搤殺(è shā)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掐住對方的喉嚨以至于對方窒息而死亡或嚴重受傷。這個詞常用于形容暴力行為或惡性犯罪。
搤殺這個詞可以拆分為“扌”(手部)和“朿”(短兵器)兩個部首。根據部首和筆畫,可以總結出搤殺這個詞的拼寫和組成結構。
搤殺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字用法和漢字演變。搤的古代字形為“扌劦”(左邊是手的部首,右邊是首字合集形聲字形)。而殺的古代字形為“㳄”(由水邊及閃電象形字形演變而來)。這兩個字合在一起形成了搤殺。
現代繁體字形中,搤殺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根據古代的漢字寫法,搤殺這個詞可以寫作“搤殺”。在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字形有所調整,但整體意思并未改變。
1. 警察成功阻止了持槍歹徒的搤殺行動。
2. 他向受害者的脖子上搤了一下,讓她無法呼吸。
3. 這個案件涉及到的兇手涉嫌強行搤殺受害者的丈夫。
組詞:搤住、搤壓、搤斷
近義詞:掐死、勒死、窒息
反義詞:保護、救援、護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