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動物經冬日蟄伏,至春又複出活動。《大戴禮記·夏小正》:“﹝正月﹞魚陟負冰。陟,升也。負冰雲者,言解蟄也。” 王聘珍 解诂:“解讀若解卦,猶開也。魚,水蟲也,盛寒之時,蟄於水下,逐其溫煖,正月陽氣既上,出遊於水上,近於冰。”
“解蟄”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iě zhé,指動物經過冬季蟄伏後,在春季蘇醒并恢複活動的自然現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最早見于《大戴禮記·夏小正》,原文提到“正月魚陟負冰……言解蟄也”,描述魚類在初春破冰而出的行為,象征冬眠結束。漢代學者王聘珍注解:“解讀若解卦,猶開也”,強調自然界的“開啟”狀态。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生僻,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特定學術讨論,日常表達中多用“驚蟄”或“蘇醒”替代。
總結來說,“解蟄”是古代對生物順應季節變化的一種詩意化描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自然規律的觀察與總結。
《解蟄》是一個動詞短語,表示春天到來時動物從冬眠或休眠狀态中蘇醒過來。其中,“解”是動詞,意為“打開”、“解開”,而“蟄”指動物冬眠或休眠。因此,整個詞組的意思就是動物從冬眠中醒來。
《解蟄》的首字部首是“角”,常用的拆字方法是“⻔”+“⻏”,而各字的筆畫數分别是“7”和“15”。所以,“解蟄”的筆畫總數為22。
《解蟄》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系辭上》:“觀其所解蟄,以及其文始能備其家。”這裡的“解蟄”指觀察萬物從冬蟄到蘇醒的變化。在繁體字中,“解蟄”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中,“蟄”字的字形比現代稍有變化。如:甲骨文字形為蜀的象形,金文中寫作し。隸變俗後,它的形狀逐漸演變為現在的樣子。
一、春天到來,大自然萬物開始解蟄,新的生機勃發。
二、秋天來臨時,松鼠會儲存食物進行冬眠,到了春天它們就會解蟄,重新活動起來。
解蟄的相關詞彙組詞:
一、解脫、解放、解救、解毒。
二、蟄伏、蟄居、蟄伏不前。
近義詞:蘇醒、蘇眠、蘇生、蘇醒。
反義詞:入蟄、入眠、入伏、陷入冬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