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帛的意思、三帛的詳細解釋
三帛的解釋
指纁帛、玄帛、黃帛。《書·舜典》:“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贄。” 孔 傳:“三帛,諸侯世子執纁,公之孤執玄,附庸之君執黃。”《南齊書·樂志》:“五玉既獻,三帛是薦。”一說指赤缯、黑缯、白缯。《史記·五帝本紀》:“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 裴骃 集解引 鄭玄 曰:“帛,所以薦玉也。必三者, 高陽 氏後用赤繒, 高辛 氏後用黑繒,其餘諸侯皆用白繒。”
詞語分解
- 三的解釋 三 ā 數名,二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叁”代):三維空間。三部曲。三國(中國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數:三思而行。三緘其口。 筆畫數:; 部首:一; 筆順編號:
- 帛的解釋 帛 ó 絲織品的總稱:布帛。帛書。帛畫。化幹戈為玉帛(喻變争鬥為友善)。竹帛(指書籍)。簡蠹帛裂(書壞了)。 筆畫數:; 部首:巾;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三帛”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三種特定顔色的絲織品,具有重要的禮制和文化象征意義。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三帛”指古代用于禮儀場合的三種不同顔色的帛(絲織品),具體包括:
- 玄帛:黑色帛,象征天,用于祭祀或重大典禮。
- 纁帛:淺紅色帛,象征地,多用于朝聘或諸侯禮儀。
- 黃帛:黃色帛,象征中央或帝王,常見于皇家儀典。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卷,第145頁)
二、文獻依據與文化内涵
“三帛”最早見于《尚書·禹貢》,記載為“厥篚玄纁玑組”,後經漢代鄭玄注解明确為三種禮帛。其使用嚴格遵循周代禮制:
- 等級象征:不同顔色對應不同社會階層與禮儀規格,如玄帛為諸侯朝見天子所用。
- 祭祀功能:用于祭祀天地、祖先,體現“以色象天”的哲學觀念(《周禮·春官·大宗伯》)。
- 材質考究:均為精細絲織品,反映古代紡織技藝與物質文明水平。
(來源:《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
三、曆史演變
漢代以後,“三帛”逐漸演變為禮制符號:
- 唐代:納入輿服制度,成為官服配色的依據(《通典·禮典》)。
- 宋代:文人以“三帛”喻指禮制傳承,如朱熹《儀禮經傳通解》引述其制。
- 明清:簡化于宮廷祭祀,但“玄纁”仍見于帝王冊封儀式。
(來源:《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沈從文著)
四、學術價值
“三帛”是研究古代禮制、色彩文化及絲織工藝的關鍵載體:
- 禮制研究:體現“五色觀”與等級制度的結合(《中國顔色史》,李應強著)。
- 經濟史佐證:反映先秦絲織業分工(《中國絲綢通史》,趙豐主編)。
- 文化符號:玄、纁二色成為中華傳統色彩的經典代表。
參考資料(可查證文獻):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
- 《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中華書局影印本)
-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商務印書館,2011修訂版)
- 《中國顔色史》(雲南人民出版社,2018)
網絡擴展解釋
“三帛”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禮儀制度中的絲織品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三帛”指三種不同顔色的絲織品,具體為纁帛(淺紅色)、玄帛(黑色)、黃帛(黃色)。這些帛在古代禮儀中具有特殊象征意義,通常用于諸侯朝見天子時的獻禮。《尚書·舜典》記載:“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說明其用于祭祀或朝貢儀式。
文化背景
- 禮儀用途:根據孔穎達對《尚書》的注解,不同身份者執不同顔色的帛:諸侯世子執纁帛,公之孤執玄帛,附庸之君執黃帛。
- 争議解釋:另有學者(如鄭玄)提出三帛為赤缯、黑缯、白缯,可能與不同曆史時期的禮制演變有關。
- 象征意義:帛本身是貴重絲織品(“帛”字釋義見),代表地位與財富,“三”則體現古代以數字“三”表達“完備”的文化觀念。
文獻例證
- 《南齊書·樂志》:“五玉既獻,三帛是薦”
- 《史記·五帝本紀》裴骃集解引鄭玄注:“帛,所以薦玉也”,說明三帛在儀式中作為玉器的襯托物。
延伸說明
該詞現代已不常用,主要見于古籍研究。其具體所指顔色可能因朝代禮制差異存在不同解釋,但核心均指向禮儀中的等級制度與物質象征體系。
别人正在浏覽...
焙笙炭沖眇垂晚倒躲德本丁零頂毛繁瘠泛指分光逢源佛手蕉黼黻龔召關戾詭對瞶瞀寒虀龁齩壞散黃線繖花腮奬激尖快嗟蹙結夏棘木之聽景區雞群俱揔苛捐雜稅理論家六局龍額侯幂曆剽悍皮袍侵黑拳禍诠敍熱地裡的蚰蜒善刀牲器深美懾詟順塗鼠竊寺院蒐補肽鍵托腔拓張鼍作吳大伯遐愁相侔向晚仙舻小國寡民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