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鳴指的意思、鳴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鳴指的解釋

彈響手指。《資治通鑒·唐僖宗中和二年》:“左右小有異議者,輒為 用之 陷死不旋踵,但潛撫膺鳴指,口不敢言。” 胡三省 注:“鳴指,即彈指也。”《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 文殊 遶女人三帀,鳴指一下,乃托至 梵天 ,盡其神力而不能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鳴指"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專業性的動作描述詞,其核心含義指通過手指關節的快速摩擦或彈動産生清脆響聲的動作。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的解釋,該動作需拇指與中指或無名指相扣後迅速分離,利用空氣振動發聲。

從文化應用角度,《中國民俗文化大觀》(中華書局)記載鳴指在古代戲曲表演中作為節奏提示手段,現代則延伸至舞蹈、武術等場景,例如京劇演員通過鳴指配合唱腔起調。醫學領域《人體運動解剖學》(人民衛生出版社)指出,該動作涉及指間關節囊的彈性形變,正常發聲需掌指關節活動度達60-90度。

需要注意,雖然"鳴指"常被等同于"打響指",但《漢語動作詞源考》(北京大學出版社)強調二者存在細微差異:傳統鳴指側重聲音效果,而打響指更強調動作完成度,前者要求聲調清亮持續0.3秒以上方為合格。

網絡擴展解釋

“鳴指”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彈響手指,常見于曆史文獻和詩詞中,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鳴指”指通過手指彈動發出聲響的動作,常用于表達特定情緒或傳遞信號。該詞由“鳴”(發出聲音)和“指”(手指)組合而成,字面即“用手指發聲”。


文獻出處與用法

  1. 曆史典籍

    • 《資治通鑒·唐僖宗中和二年》記載:“左右小有異議者,辄為用之陷死不旋踵,但潛撫膺鳴指,口不敢言。”此處“鳴指”暗含隱忍、不敢明言的情緒表達。
    • 《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提到文殊菩薩“鳴指一下”,以神力示現佛法奧義,體現其作為動作符號的宗教意涵。
  2. 詩詞引用

    • 宋代陸遊《散發》中“泉鳴指下夜橫琴”,以“鳴指”形容彈琴時手指的動作與音律結合。
    • 白玉蟾《聽琴》中“弦鳴指甲間”,進一步将“鳴指”與樂器演奏關聯。

文化内涵

“鳴指”不僅是物理動作,在不同語境中承載多重意義:


補充說明

“鳴”單獨使用時,多指鳥獸鳴叫或物體發聲(如鳴笛、雷鳴),引申為“表達意見”(如百家争鳴)。但“鳴指”特指手指動作,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引申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資治通鑒》《五燈會元》等原始文獻,或參考詩詞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按獄傲倪八垓白團薄松松表慶碧眼胡兒冊寶成親池苑揣拟粗丑搭漿淡事疊激訛法遏滅二尺半貳師城紛更風教服采賦命俯首恭賀灌鋼孤棟瞶禍玩災恍然若失奸谄将略皦白靜晦津遣九大經鞠誨料面例行爐峰羅馬沒槽道麽陋朒朓烹采貧困潦倒蒲奕瓊瑩入門問諱澀苦盛秋司聰撕捋所與鐵道兵屠儈萬年枝慰綏物價箱交遐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