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司聽察。指彈劾糾察。《左傳·昭公九年》:“女為君耳,将司聰也。” 晉 陶潛 《酬丁柴桑》詩:“秉直司聰,惠于百裡。” 逯欽立 校注:“司聰,為皇帝聽察民隱。” 唐 元稹 《楊汝士授右補阙制》:“我國家設司諫署,以神明其耳目……方我傾聽之始,命爾司聰之榮。”
(2).官名。 新莽 設置。負責聽察臣下過失。參閱《漢書·王莽傳中》。
“司聰”是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指負責聽察民情、彈劾糾察的職責,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王莽建立新朝後,曾設立名為“司聰”的官職:
“聰”本義指聽覺靈敏(如《說文解字》釋為“察也”),引申為明察事理的能力。因此“司聰”一詞融合了聽覺象征與監察職能的雙重意象。
建議需要更詳細史料考證時,可查閱《左傳》《漢書》等原始文獻,或參考、2、4、5中的詞典釋義。
司聰(sī cōng)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作人名。它由“司”、“聰”兩個字組成。
“司”字的部首是“口”,總共有5畫;而“聰”字的部首是“耳”,總共有13畫。
司聰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今注》中,意為“負責聰明”。在現代用法中,司聰通常用于形容一個人靈敏聰明,反應敏捷。
在繁體字中,司聰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中,司聰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其中,“司”字在小篆中寫作“㝵”,而“聰”字在小篆中寫作“㐆”。
他是個聰明過人的司聰,總能在問題上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斷。
司聰與其他詞語組合可以形成新的意思,例如“司聰養護”、“司聰能力”等。
一些近義詞包括:聰明、聰穎、機智。
一些反義詞包括:愚笨、智障、遲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