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曆月初月見于東方和月末月見于西方。 南朝 宋 謝莊 《月賦》:“朒朓警闕,朏魄示沖。” 唐 楊宏真 《月中桂樹賦》:“春冬無清浄之景,朒朓闕婆娑之狀。” 清 曹寅 《雨夕偶懷桐臯僧》詩:“千秋磐陀石,潮汐應朒朓。”
朒朓是古代漢語中描述月亮運行狀态的天文術語,其含義與月相變化相關。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朒”指農曆朔日(初一)後月亮開始出現的狀态,即“月見西方”;“朓”則指農曆望日(十五或十六)後月亮逐漸隱沒的狀态,即“月晦西方”。兩字連用,泛指月亮的盈虧變化,常用于曆法推算和天文觀測記錄。
在天文曆法領域,《中國古代天文曆法》指出,“朒朓”是傳統曆法中修正誤差的重要參數,通過觀測月亮的實際運行與理論位置的偏差(即“朒朓數”),調整朔望月的計算精度,确保節氣與農時的準确性。例如《舊唐書·曆志》中記載“朒朓之數,皆月行遲疾之差”,說明其與月亮運行速度的周期性變化密切相關。
此外,該詞在文學語境中常被引申為“不圓滿”或“缺憾”的象征。如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提到,“朒朓”可比喻事物未達完滿的狀态,與“盈縮”形成對照。這一用法在古典詩詞中亦有體現,如宋代文人的賦作常以“朒朓”暗喻人生際遇的起伏。
“朒朓”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月相變化現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文獻依據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謝莊的《月賦》,并參考《說文解字》對“朒”“朓”的釋義:“朒,朔而月見東方;朓,晦而月見西方也”,體現了古代對天文現象的細緻觀察。
三、引申意義
現代語境中,該詞偶用于文學或曆史研究,形容事物的盈虧、周期性變化,例如“人生如朒朓,盈虧皆有時”。
愛吝白蓮池白鹭俵撥不慭蟬嘒典史地仙地質時代躲避鋒綫奉秩佛生日夫蓠腹臆挂掌裹包過不的闳豁黃米回天挽日護陣奸夫奬金檢踏噍呵解甲休士驚心慘目京棗捆内拉德爛眼邊诔詞量覈六韬三略露止茫無涯幕庭難倒配調撇開牽經引禮秦柱歧視權策散說勺水一脔社稷臣似箭在弦事證雙伴兒熟嫺體物緣情桐孫微吟文化學無來無啟民狎獸系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