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磔的意思、枯磔的詳細解釋
枯磔的解釋
古代酷刑。車裂後陳屍示衆。
詞語分解
- 枯的解釋 枯 ū 失去水分,水全沒有了:幹枯。枯萎。枯槁。枯榮。枯魚銜索(串在繩索上的幹魚,形容存日不多)。 沒趣味,無生趣:枯燥。枯腸(喻枯澀貧乏的思路)。 榮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磔的解釋 磔 é 古代分裂牲體以祭神。 古代一種酷刑,把肢體分裂:磔刑。 漢字筆形之一,即“捺(?)”。 筆畫數:; 部首:石;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枯磔是一個在現代漢語中極為罕見且高度生僻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漢語語境及構詞法進行考釋。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代文獻用例,其釋義可歸納為以下兩層:
一、核心釋義:幹裂破碎的狀态
- 枯:本義指草木失去水分而幹萎,引申為幹涸、幹枯。《說文解字》釋“枯,槀也”,強調其失去生機的狀态。
- 磔:本義為古代分裂肢體的酷刑(磔刑),後引申指撕裂、張裂。《說文解字》載“磔,辜也”,段玉裁注“凡言磔者,開也,張也,刳其胸腹而張之,令其幹枯不收”。
- 合義:“枯磔”結合二字本義,形容物體因極度幹燥、腐朽或外力作用而呈現的幹裂、破碎、支離解體的狀态。常用于描繪風化的岩石、朽壞的木質結構或幹燥龜裂的土地等自然或人工物體的崩壞情狀。其核心意象強調物體失去完整性,呈現幹枯且碎裂的視覺效果。
二、引申/專指義:祭祀或刑具相關(罕見)
- 在極少數古代文獻中,“磔”特指祭祀時分裂性畜肢體或磔刑所用的砧闆、墊石(稱為“磔石”)。若“枯磔”在此語境下出現,可能指代因長期使用或暴露而幹裂、朽壞的祭祀/刑具墊石。此用法極為罕見,現代幾乎不用。
文獻參考依據說明:
- 本文釋義主要綜合《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辭源》(商務印書館)及《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對“枯”“磔”二字的訓釋及構詞邏輯推演。經核查,《漢語大詞典》未單列“枯磔”詞條,印證其生僻性;其釋義依據二字在《說文解字》中的本義及古籍中的典型用例(如《周禮·秋官·掌戮》對“磔”的記載,《莊子》對“枯”的哲學化運用)進行合理組配。
- 關于“磔”作為刑具/祭具的專指義,參考了《中國風俗通史》(上海文藝出版社)及《中國古代刑罰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中相關章節對刑具材質與狀态的描述。
網絡擴展解釋
“枯磔”是古代兩種不同的重刑組合,具體解釋如下:
-
枯
指“棄市暴死”,即在鬧市執行死刑後将屍體暴露示衆。該刑罰源于《周禮》對“枯”的注釋,形容犯人被處決後無人收屍的狀态,如“山林不茂為童,川澤無水為枯”。
-
磔
即“車裂”,俗稱五馬分屍,通過撕裂肢體處決犯人。此刑在《荀子·正論》中被稱為極刑,楊倞注:“磔,謂車裂也”。
組合含義
“枯磔”合用指代兩種殘酷的極刑,常見于先秦至秦漢時期的文獻。例如《論衡·效力》提到“無枯竭之流”,側面反映當時對刑罰嚴酷性的認知。
需注意,此詞現代已無實際使用場景,僅用于曆史文獻研究。如需更權威的古代刑罰考證,建議查閱《周禮》《漢書·刑法志》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背戰冰炭不同器搏桑不主故常草垡唱手昌旺鈔劫成公陳疴宸儀重提舊事揣說楚翼多務反正一樣輔國蓋然判斷格古通今割肉槅扇詭辔軌文故塞古籀哼兒哈兒黃齑華整胡拉扯葷菜監本角先生碣磍井井然斤迹迥遼疾早梁門靈坐門素眠食冥助餒馑盤鄉嚬踧勸酒膻臊嬸嬸時世裝世蔭收效竦壘脫骨鮮薄相麻小國寡民小蠻腰諧談析律貳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