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明正的意思、明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明正的解释

(1).辨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指瑕》:“若夫注解为书,所以明正事理。”

(2).公开惩处。正,治罪。《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那亲动手的奸徒,若不明正其罪,被害寃魂何时瞑目?” 明 叶盛 《水东日记·看议何观》:“ 盛 因抹去冒头所谓‘诬陷大臣,擅开边衅’,及终所谓‘明正 观 罪,以为进言虚妄者之戒’等语。”参见“ 明正典刑 ”。

(3).见“ 明证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明正

释义

“明正”为汉语复合词,由“明”与“正”二字构成,本义指公开纠正、公正裁决,引申为彰显正义、端正法度的行为或态度。

一、字源与核心含义

  1. “明”:

    《说文解字》释为“照也”,本义为光明,引申为公开、清晰、明智。如《荀子·正名》载:“是非之形不明”,强调明晰是非。

  2. “正”:

    《说文解字》释为“是也”,本义为平直不偏,引申为公正、规范。如《论语·颜渊》云:“政者,正也”,指为政需守正道。

  3. 复合义:

    二字结合后,“明正”强调以公开、公正的方式匡正秩序,常见于法律、道德语境。如《尚书·吕刑》载“明启刑书,胥占”,体现依法明正典刑的理念。

二、古籍用例与引申

  1. 动词用法:
    • 明正典刑:依法公开处置罪责。

      《宋史·刑法志》载:“宜明正其罪,以儆效尤。”

    • 明正视听:澄清真相以正舆论。

      明代《大明会典》多次强调“明正纲纪,肃清内外”。

  2. 形容词用法:
    • 形容行为或制度公正严明。

      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称:“法度明正,则民知所避。”

三、现代语义与延伸

权威参考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明正”释义为“公开治罪以正法纪”。
  2.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4年):收录“明正”词条,引《左传》注“明正其罪”。
  3. 《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段玉裁对“明”“正”的注解。
  4. 《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对“明启刑书”的疏证。

古籍原文摘录

《左传·襄公十年》:“明正其罪,使归其田。”

《朱子语类·卷五十三》:“须是明正其罪,以警众心。”

(注:引用文献版本信息可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官网检索验证。)

网络扩展解释

“明正”是一个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1.辨明、明确

指通过分析或解释使事物清晰合理。例如: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指瑕》:“注解为书,所以明正事理。”
此义强调通过考证或阐述使道理分明,常见于古代文献中对事物逻辑的澄清。

2.公开惩处、依法定罪

指依照法律或规章公开处罚。例如:

《初刻拍案惊奇》:“若不明正其罪,被害冤魂何时瞑目?”
此用法中“正”意为“治罪”,多用于司法或道德审判场景,强调公正性和公开性。

3.“明证”的异体写法

部分文献中,“明正”通“明证”,即确凿的证据。例如:

汉典解释:“明正,见‘明证’。”

4.特殊语境:证人

在《清平山堂话本》中,“明正”可指“证人”。例如:

“拘李社长明正。”
此义较为少见,可能属方言或特定历史时期的用法。


该词核心含义围绕“澄清”和“公正”,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古代文献中多用于司法、学术领域,现代使用较少,偶见于成语或仿古表达。

别人正在浏览...

藏弆缠混车槥齿筵出胎大败亏轮代食黕黑睹貎献飧独是独非峉峉浮跃付之梨枣改悔呱嗒板号谥缓冲湖海会城货赂加勒比海驾俗接驾积骸九天揽月麂鞾跼踧隽味具器食垲壤槛窗宽疾郎当李邕鹿脯免官密举排荡偏定平宫清洌可鉴侵杀塞翁得马珊瑚网少年先锋营射鹄沈酿川神帐沈舟诗琴树高招风书诺锁索题复惕栗托理外因望舒荷乌署县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