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度之外。《管子·法法》:“不牧之民,繩之外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若言離法而行遠功,則繩外之民也。”
“繩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不同角度解讀,綜合搜索結果信息如下:
基本含義
指法度之外,即不遵守規則或超出規範範圍。該釋義源自《管子·法法》和《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如“不牧之民,繩之外也”,強調對法律或制度的逾越。
引申義(成語用法)
在現代語境中,“繩外”被引申為事物超出原本限制或能力範圍。例如形容某人處理的事務超出自身掌控,或問題複雜到難以解決。
詞源與構成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如評價政策執行中的漏洞(“繩外之民”),或描述個人能力無法應對的挑戰(“此事已在我繩外”)。
古籍例證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管子》《韓非子》等典籍原文。
《繩外》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超越了繩索的範圍以外。
拆分部首和筆畫:繩(糸、纟)是主部首,共6畫;外(夕、⼲)是輔部首,共5畫。
來源:《繩外》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民間故事《系馬》。故事中,一個人将馬拴在樹上,馬吃完後開始走,但始終沒有超出繩索的範圍,因此“超越繩外”的意思被引申為突破限制或超過困境。
繁體:繁體字為「繩外」。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即使在古代,「繩外」一詞的意思和現代漢字并無區别。
例句:他們勇敢地沖破了束縛他們的一切,終于走向了繩外的世界。
組詞:繩索、繩子、繩結、繩子、繩圈、繩子、繩子、外面、外出、外面。
近義詞:跨越、超越、突破。
反義詞:局限于、受限于、困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