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銷聲匿迹。謂隱藏形迹。《北齊書·魏收傳》:“其舒也濟世成務,其卷也聲銷迹滅。”
“聲銷迹滅”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聲音和蹤迹完全消失,形容人或事物隱藏形迹、不再公開出現。其中“銷”通“消”,意為消散、消失,強調隱匿的狀态。
出處與演變
源自《北齊書·魏收傳》:“其舒也濟世成務,其卷也聲銷迹滅。”原指人在不同境遇下的顯隱狀态,後演變為通用成語,表達徹底隱匿的含義。
語法與用法
近義詞
與“銷聲匿迹”“消聲滅迹”含義相近,均指隱藏行蹤、不再顯露。
使用場景
適用于描述個人隱退、事件平息或現象消失。例如:“風波過後,相關人物聲銷迹滅,再無音訊”。
提示:此成語多用于書面語,日常口語中更常用“銷聲匿迹”。
《聲銷迹滅》是一個成語,形容某種聲音或行為逐漸消失,不再存在的意思。通常用來描繪某些重要的聲音、事物或者存在在過去,漸漸地失去了它原本的影響力、痕迹或者存在狀态。
拆分部首:音,銷,心,火。
筆畫:聲(10畫),銷(9畫),迹(11畫),滅(5畫)。
《聲銷迹滅》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道家思想,其中的原理是對于人生無常、無窮無盡變化的一種思考。古代哲學家們認為人生存在諸多要素都在不斷改變,聲音、事物以及存在狀态都會隨時間而發生變化。因此,《聲銷迹滅》成為一個形象的表達,用來描繪這種變化。
繁體字:聲銷蹟滅。
古時候寫作「聲銷迹滅」,和現在的寫法相比隻有「迹」字的寫法有所變化。
1. 這座被廢棄的建築物的聲音已經聲銷迹滅了。
2. 兩國之間的友好關系很快聲銷迹滅,變得緊張起來。
聲音、銷聲匿迹、聲名狼藉、銷蝕、消滅。
銷聲匿迹、聲如黃鶴、聲沉默、聲息渺無蹤。
聲嘶力竭、聲震天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