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春秋五霸的意思、春秋五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春秋五霸的解釋

春秋時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即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說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阖闾、越王勾踐。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春秋五霸”的解釋,綜合曆史學界的多種說法,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定義

“春秋五霸”指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通過軍事、外交手段成為諸侯盟主的五位君主。其核心特征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會盟形式确立霸主地位,代表周王室衰微後諸侯争霸的曆史進程。

二、主要說法

  1. 《史記》體系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見于《史記索隱》等)。
  2. 《荀子》體系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阖闾、越王勾踐(強調東南勢力崛起)。
  3. 其他說法
    部分文獻将夏商時期的昆吾、大彭等列為“伯”,但此說與春秋時期關聯較弱。

三、代表人物及事迹

  1. 齊桓公
    • 首倡“尊王攘夷”,助燕抗戎、救衛複國,九合諸侯成為首位霸主。
  2. 晉文公
    • 城濮之戰退避三舍大敗楚軍,踐土會盟确立霸權。
  3. 楚莊王
    • 問鼎中原,邲之戰擊敗晉國,使楚國勢力深入中原。
  4. 秦穆公
    • 稱霸西戎,通過崤之戰後轉向西部擴張。
  5. 吳越争霸
    • 阖闾破楚、夫差敗越,勾踐卧薪嘗膽終滅吳(東南霸業代表)。

四、曆史意義

五霸更疊反映了周王室權威崩潰後,諸侯通過軍事與外交手段重構秩序的過程。其“會盟”制度為戰國兼并戰争埋下伏筆,同時促進了中原與周邊文化的融合。


注:不同文獻對五霸名單存在争議,以上為最常見兩種體系。如需完整考據,可參考《史記》《荀子》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時代時期中國曆史上五個有着重要影響力的諸侯國統治者。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春秋和五霸。

春秋,分别是春天和秋天兩個季節,代表了一個曆史時期。在中國曆史上,春秋是一個重要的時代,也是一部有關戰國時期曆史的史書。

五霸,意味着五個有霸主地位的統治者。這五個國家分别是齊、楚、魯、晉和宋。他們在春秋時代擁有非常強大的勢力,對周邊國家有重要影響力。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春(四點水,12畫) 秋(禾字底,9畫) 五(四點水,4畫) 霸(雨從代,21畫)

春秋五霸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曆史。春秋時代是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的東周時期。盡管統治者們被稱為“霸”,但在當時,這并不意味着他們統一了全部中國地區。相反,這些國家互相之間存在着一些競争和争鬥。

在繁體字中,春秋五霸的寫法和簡體字中沒有太大的變化。唯一的區别是“春”字的左邊有一個額外的橫,使其看起來更複雜一些。

以下是一些使用春秋五霸這個詞的例句:

  1. 春秋五霸在中國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2. 在春秋時代,五霸争相争奪霸主地位。
  3. 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有着顯著權力的人。

一些與春秋五霸相關的詞語和近義詞包括:春秋時代、諸侯、王國、霸主。反義詞可以是:無霸、臣服、被征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