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骹的意思、鳴骹的詳細解釋
鳴骹的解釋
射箭。骹,同“ 髇 ”,響箭。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又述劇盜 李志鴻 之言曰:吾鳴骹躍馬三十年,所劫奪多矣,見人劫奪亦多矣。”
詞語分解
- 鳴的解釋 鳴 (鳴) í 鳥獸或昆蟲叫:鳴啭。鳴唱。鳴叫。鳴禽。鳥鳴。 發出聲音,使發出聲音:鳴響。鳴奏。孤掌難鳴。 聲明,發表意見、情感:鳴謝。鳴冤。百家争鳴。 聞名,著稱:“以文鳴江東”。 筆畫數:; 部
- 骹的解釋 骹 ā 胫骨近腳處較細的部分,亦指腳:“坐石浸兩骹,炎膚起芒粟。” 軸狀物體較細的部分:“參分其股圍,去一以為骹圍。” 骹 ā 古同“髇”,響箭。 筆畫數:; 部首:骨;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鳴骹”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古代軍事或狩獵中的一種特殊箭矢,具體含義如下:
1.基本釋義
“鳴骹”指帶有發聲裝置的箭,即“響箭”。這種箭在射出時,因箭身設計(如镂空結構或附加的骨哨)會發出尖銳的呼嘯聲,故稱“鳴骹”。“骹”本義為胫骨或物體末端尖銳部分,此處代指箭矢。
2.曆史與用途
- 軍事信號:古代戰争中,響箭用于傳遞指令或協調行動。例如匈奴冒頓單于曾以鳴镝(即鳴骹)訓練士兵統一行動。
- 狩獵工具:獵手用響箭的聲音驅趕獵物或威懾猛獸。
3.文學引用
唐代柳宗元《铙歌鼓吹曲·東蠻》中有“突然臂鞴落,誰能複拘鉗?鳴骹直上一千尺,天靜無風聲更幹”之句,描寫響箭破空而上的場景,突顯其淩厲聲響。
4.讀音與異名
- 讀音:“骹”讀作qiāo(古音)或xiāo(部分方言)。
- 别稱:亦稱“鳴镝”“嚆矢”,如《史記·匈奴列傳》記載的“冒頓乃作鳴镝”。
5.文化意義
鳴骹不僅是實用工具,也象征古代工藝智慧與戰争藝術,常出現在邊塞詩或曆史文獻中,體現冷兵器時代的戰術特色。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說文解字》對“骹”的注解或曆代兵書中的器械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祐鼯>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祐鼯>(yòu xū)是一個漢語詞彙,常用于古代文獻和詩詞中。它指的是一種特殊的神獸,類似于現實中的樹袋熊或樹鼩。這種動物有着精緻可愛的外形,被描述為一種有着毛茸茸身體、靈活輕盈、善于攀爬的小型動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
《鳴骹》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鳥(鳥字底部),骨(骨字旁),所有者的筆畫數量是21。
來源
《鳴骹》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文尚書會議文》中,這是一個收集了古代文獻中各種文字和典故的文集。它記錄了古代各種珍稀動物和傳說中的神獸,其中就包括了祐鼯。
繁體
《鳴骹》這個詞的繁體字為「鳴騯」。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所變化。相對于現代字形,古代的《鳴骹》寫作「鳴騯」。
例句
他騎在鳴骹身上,飛速向前奔跑。
組詞
1. 鳴叫:指鳥類或其它動物發出聲音。
2. 骨骸:指人或動物的骨頭和屍骸。
3. 騁滕:指飛跑。形容人或動物奔跑的樣子。
近義詞
1. 霜蹄:古代一種神獸,形象與祐鼯相似。
2. 四蹄:指動物的四隻腳。
3. 諧音: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音調相同。
反義詞
1. 雜獸:指形态和特點雜亂的動物。
2. 渾噩:指純粹、單純。
3. 赫赫:指聰明、明智。
以上是關于《鳴骹》的定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以及反義詞的相關内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