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促織的意思、促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促織的解釋

蟋蟀的别名。《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 唐 杜甫 《促織》詩:“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 元 薛昂夫 《甘草子》曲:“促織兒啾啾添瀟灑, 陶淵明 歡樂煞。”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促織》:“ 宣德 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促織是漢語中對蟋蟀的别稱,特指其鳴叫聲如同催促織布,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蘊。以下從詞典釋義、語源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蟋蟀(學名:Gryllidae),一種直翅目昆蟲。因其雄性通過摩擦翅膀發出響亮鳴聲,古人将其鳴叫聯想為催促織布的動作,故得名“促織”。例如《漢語大詞典》釋為:“蟋蟀的别名。以其鳴聲似促人織布,故名。”

二、名稱由來

“促織”一詞源于古代農業社會的生産生活觀察:

  1. 聲似催織:蟋蟀秋夜鳴聲急促,恰逢紡織旺季,婦女需趕制冬衣,故民間将其鳴叫附會為“催促織布”之意。漢代《古詩十九首》已有“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之句。
  2. 物候象征:《詩經·豳風·七月》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表明蟋蟀鳴叫是入秋的物候标志,提醒人們準備寒衣。

三、文化内涵

  1. 時序更替的象征

    蟋蟀鳴叫預示秋涼将至,成為詩人感慨時光流逝的意象。如杜甫《促織》詩雲:“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借蟲鳴抒羁旅之思。

  2. 民生疾苦的隱喻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以蟋蟀為線索,揭露賦稅壓迫下平民的悲慘命運,深化了“促織”的社會批判内涵。


參考資料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

蕭統《文選·古詩十九首》,中華書局,1977年。

《詩經譯注》,周振甫譯注,中華書局,2002年。

《杜詩詳注》,仇兆鳌注,中華書局,2015年。

《聊齋志異詳注新評》,趙伯陶注評,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

網絡擴展解釋

“促織”是漢語中蟋蟀的别稱,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詞義

“促織”指蟋蟀,屬于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俗稱蛐蛐、夜鳴蟲等。其名源于古人對蟋蟀鳴聲的聯想,認為其叫聲似催促織布,故稱“促織”。

二、生物學特征

  1. 習性:蟋蟀為穴居昆蟲,夜間活動,雜食性,常栖息于地表、磚石下或草叢間。
  2. 分布:廣泛分布于中國各地,尤以黃河以南地區常見。

三、文學與文化象征

  1. 古詩意象:在古詩中常作為秋日意象,如《夜書所見》中“知有兒童挑促織”,借蟋蟀聲表達思鄉之情。
  2. 《聊齋志異》名篇:蒲松齡的《促織》以蟋蟀為線索,揭露封建統治對百姓的壓迫,故事中“促織”象征小人物的悲劇命運。

四、其他别稱

不同地區對蟋蟀的稱呼多樣,如“蛐蛐”“竈雞子”等,古時也稱“趨織”或“地喇叭”。

“促織”既是蟋蟀的别稱,也是文學作品中承載文化意蘊的重要符號。

别人正在浏覽...

痷茶八蠶寶井拔宅補色娼妓纏嚼闡抉禅思傳柄移藉春杯出圈翠燭麤質丹帏二化螟風涼話感性運動根拿宮星瑰材赫焰會演胡謅疆土見兔顧犬繳付假氣遊魂家谕戶曉戒路繼發症荊籃金銮客九伯克架窺邊賫盜爛腸草狼狗偻指滿聽魔魅盤格锵锵濟濟青閨栖栖遑遑确鬭柔鄉攝假身界雙紅竦擢鐵砂掌偷薄圍碁嵬巍吳劄鄉弟象徵派諧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