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虧損坍圮。語出《詩·小雅·天保》:“如 南山 之壽,不騫不崩。” 唐 白居易 《修香山寺記》:“ 香山 之壤久矣,樓亭騫崩,佛僧暴露。”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四》:“ 黃泳 誦《詩》,能避騫崩之諱; 德興 切韻,知辯四聲之殊。”
“骞崩”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qiān bēng,其含義與用法可結合文獻及權威解釋歸納如下:
本義
指物體(如山體、建築等)因虧損或損壞而坍塌崩壞。
語出《詩經·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壽,不骞不崩。”此處“骞”意為虧損、缺損,“崩”指崩塌,合指穩固的事物因損耗而倒塌。
引申義
比喻事物(如政權、組織、制度等)因内部問題或外部壓力突然崩潰。例如形容企業破産、政權瓦解等。
唐代白居易《修香山寺記》
“香山之壤久矣,樓亭骞崩,佛僧暴露。”
此處描述寺廟建築因年久失修而坍塌,僧人無處安身,體現“骞崩”的本義。
明代謝肇淛《五雜俎》
“黃泳誦《詩》,能避骞崩之諱。”
此處引用《詩經》的典故,強調對“骞崩”一詞的避諱使用,側面反映其負面含義。
骞(qiān)
古義為虧損、缺損,後引申為高峻貌(如“骞騰”),但在此詞中保留原義。
崩(bēng)
指崩塌、崩潰,常用于描述自然或人為的垮塌現象。
二字組合強調“因缺損導緻的坍塌”,既可用于具象事物,也可用于抽象概念。
部分資料(如)将其視為成語,但傳統詞典多歸類為普通詞語。實際使用中需結合語境,避免與“分崩離析”“土崩瓦解”等近義詞混淆。
《骞崩》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突然崩潰或瓦解的意思,多用于形容事物在高壓力或負荷下不堪重負而迅速瓦解、崩潰的情況。
《骞崩》是由“馬”、“山”、“口”、“幺”、“一”五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它的總筆畫數為23。
《骞崩》是一個現代漢語詞彙,其沒有明确的古代來源。所以這個詞并沒有繁體字。
由于《骞崩》是現代漢字,所以在古時候并沒有該字的寫法。
1. 這條輸水管道負荷過重,一經使用就骞崩了。
2. 經過長時間的疲勞工作,他的身體終于骞崩了。
衰骞、骞術、骞墜
崩潰、病倒、垮掉
堅強、穩定、持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