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偏邪不正。 明 黃绾 《明道編》卷一:“無偏辟,則家由之而齊,身脩而國由之而治,天下由之而平矣。”
“偏辟”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piān pì,其核心含義為“偏邪不正”,主要用于描述思想、行為或事物的不端正或偏離正軌。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偏離正确方向或标準,帶有不公正、不中立的傾向。例如,明代黃绾在《明道編》中提到:“無偏辟,則家由之而齊,身脩而國由之而治,天下由之而平矣”,強調消除偏邪不正對治理的重要性。
單字拆分
常見誤讀
需注意“辟”在此詞中讀pì,而非“複辟”中的bì。部分文獻可能因注音差異導緻混淆。
“偏辟”是一個帶有批判性的詞彙,適用于描述偏離正道或缺乏公正性的狀态,常見于古典文獻。現代使用時可結合具體語境,避免與“偏僻”混淆。
偏辟是一個漢語詞彙,既可以作形容詞,也可以作動詞。作形容詞時表示偏離正常、常規或傳統的,有一定新意或與衆不同的特質;作動詞時表示行為反常或違背常理。該詞常用于形容思想、言論、觀點等。
偏辟的康熙字典部首為“彳”和“白”,總共有10畫。
“偏辟”二字的來源較為神秘,現代學者對其源流有不同的說法。一說該詞最早出現在《論語》中,意為向一邊偏離正道。另一說法認為,“偏辟”源于佛經中的法語“般若波羅蜜多”,意為超越世俗的智慧。
“偏辟”的繁體字為「偏闢」。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态有所變化,例如“偏辟”可以寫作“偏闢”(闢作“辟”的舊字形)。這種古代寫法在現代已經較少使用。
1. 他的觀點很偏辟,讓人耳目一新。
2. 她的思維方式偏辟,與衆不同。
3. 這部小說的結局非常偏辟,出乎我的意料。
1. 近義詞:
離經叛道、創新、異端、獨辟蹊徑
2. 反義詞:
合理、常規、傳統、順從
1. 偏見
2. 偏心
3. 辟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