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鸣骹的意思、鸣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鸣骹的解释

射箭。骹,同“ 髇 ”,响箭。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又述剧盗 李志鸿 之言曰:吾鸣骹跃马三十年,所劫夺多矣,见人劫夺亦多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鸣骹”是汉语中对响箭的别称,又作“鸣髇”,是古代军事活动中用于发号施令的箭矢类武器。其词源可追溯至汉代典籍,《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冒顿单于“作为鸣镝,习勒其骑射”,此处“鸣镝”即“鸣骹”的同义词,指箭镝装有发声装置,射出时可发出尖锐声响,兼具实战与信号传递功能。

从构词角度分析,“鸣”指声响,“骹”本义为胫骨,引申为器物末端尖锐部分。二者组合后,特指箭矢尾部能发声的构造。唐代诗人柳宗元在《铙歌鼓吹曲·泾水黄》中描述“电火战,击鸣髇”,印证了其在战场上的实际应用。

古代文献中,“鸣骹”常与军事行动关联。例如《汉书·匈奴传》注引应劭曰:“髇,响箭也。”宋代类书《太平御览·兵部》亦载:“鸣骹,所以通号令也。”可见其作为古代军队指挥工具的重要地位。其形制通常为金属箭头中空,内置发声装置,飞行时气流通过产生哨音,具有明确的战术标识作用。

网络扩展解释

“鸣骹”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军事或狩猎中的一种特殊箭矢,具体含义如下:

1.基本释义

“鸣骹”指带有发声装置的箭,即“响箭”。这种箭在射出时,因箭身设计(如镂空结构或附加的骨哨)会发出尖锐的呼啸声,故称“鸣骹”。“骹”本义为胫骨或物体末端尖锐部分,此处代指箭矢。

2.历史与用途

3.文学引用

唐代柳宗元《铙歌鼓吹曲·东蛮》中有“突然臂鞴落,谁能复拘钳?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之句,描写响箭破空而上的场景,突显其凌厉声响。

4.读音与异名

5.文化意义

鸣骹不仅是实用工具,也象征古代工艺智慧与战争艺术,常出现在边塞诗或历史文献中,体现冷兵器时代的战术特色。

若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说文解字》对“骹”的注解或历代兵书中的器械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盎齐般运北陲北方方言避回冲州过府穿花儿辞典学倒锁笛膜斗舰放青反激梵译告缺铬钢公吨故志海菜寒鼈后夜旌延谨信齎物巨积刻察课口扣马咵啦郎署老鵶蜡日离乡调远龙盘虎踞猫虎眉峰梅花信纳履囔囔突突徘翔潘园千伏庆裔戚戚嗟嗟趋炎附热日里三真经生活资料审注栓塞顺风驶船耸峙題凡鳥枉顾玮艺嗡子五衰湘平晓慰习惯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