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niature] 微型雕刻,在極小的物體上[多用象牙或金屬]刻的字或圖像等,一般須要借助放大鏡才能看清楚
在很小的物體上進行雕刻創作的藝術。亦指這種雕刻創作的藝術品。《人民日報》1981.8.11:“ 曲儒 的微雕獨具特色,作品精細小巧,内容豐富多采。”《文彙報》1987.3.7:“展廳中陳列着他新近創作的仿古象牙微雕《簪花仕女圖》、《水浒一百零八将》、《吳彬佛象圖》、《韓熙載夜宴圖》等四十件作品。”
微雕是中國傳統雕刻工藝中極具代表性的技藝形式,指在微小物體表面進行精細雕刻的藝術創作。其核心特征在于“以微見著”,即通過肉眼難以辨識的微觀雕刻,呈現完整且富有層次的畫面或文字,需借助放大設備方能觀賞細節。據《現代漢語詞典》解釋,“微”強調尺寸的極小,“雕”指代刻鑿技法,合稱體現“方寸之間顯乾坤”的藝術境界。
從工藝特性看,微雕包含三大要素:其一為材料精微,常選用象牙、玉石、竹木或果核等特殊材質,明代《髹飾錄》記載核雕需“取榄核之堅,施以镂空之技”;其二為技法精妙,《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指出須運用“執刀如筆”的陰刻、浮雕等手法,雕刻精度可達毫米級;其三為構圖精謹,需在微觀空間内保持傳統書畫的章法布局,如故宮博物院藏清代象牙微雕《赤壁賦》能在4厘米長片上刻三百餘字。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微雕技藝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的骨器刻紋,宋代《夢溪筆談》已記載核舟雕刻的實例,至明清時期形成完整體系。現代微雕在傳承中融合光學技術,如蘇州工藝美術師創作的《清明上河圖》微縮版本,在5×3厘米的象牙片上再現原作534個人物場景,印證了《中國雕刻史》所述“技進乎道”的藝術哲學。
微雕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一種以微小精細著稱的雕刻技藝,其核心特點是通過極緻的微觀雕刻技術,在微小載體上呈現立體或平面的藝術效果。以下是詳細解釋:
微雕又稱米刻、細刻,屬于雕刻技法的分支,主要以米粒、象牙片、竹片、橄榄核甚至頭發絲為載體,運用圓雕、浮雕、透雕等技法創作。作品需借助放大鏡或顯微鏡才能觀賞細節,因工藝難度極高,被稱為“絕技”。
在整形美容領域,“微雕”指通過微創技術(如線雕、注射填充)改善面部輪廓,屬于術語的借用。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作品或技法案例,可參考、6、12中提到的玉雕《清明上河圖》等經典創作。
襃授匾對層峰侪偶充耳大邦搭把子打家截道達論丢下耙兒弄掃帚動化法窟馮心分途顧全鴻明解骨疾力敬懼靜民警事谲詭刻牙窺谏昆華來麰老頭巾類從棱磳連一不二利潤銮鈴辘車論切滿面羞愧愍兇默禮目的腦額逆迹潛戶歉疑樵蘇不爨喪斧飾奬霜蕤貪悭天壤之隔亭童銅爵樓脫白挂綠徒卒窩逃我醉欲眠無褒彈悟佛夏蟲語冰險服相發限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