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鸣金的意思、鸣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鸣金的解释

[beat gongs] 敲锣,古代战争中收兵不战的信号

鸣金收兵

详细解释

(1).敲击钲、铙等金属乐器。后多指敲锣。古代多用以表示军士进退的信号。《孔丛子·问军礼》:“加刑罚,戮於社主之前,然后鸣金振旅。”《水浒传》第五四回:“ 宋江 叫且鸣金,收聚军马下寨,整点人数,各获大胜。”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鹿衔草》:“急鸣金施銃,羣鹿惊走。”

(2).指古代妇女佩带的金属饰物。 南朝 宋 谢惠连 《捣衣》诗:“簪玉出北房,鸣金步南阶。” 明 何景明 《捣衣》诗:“皓腕约长袖,雅步饰鸣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鸣金是汉语中具有历史军事文化内涵的动词性短语,其核心含义指敲击金属乐器(如钲、锣等)发出声响信号。据《汉语大词典》记载,“鸣”为发声动作,“金”特指金属制成的响器,二者结合后形成特定军事术语,主要用于古代战争场景。其释义可从三方面解析:

  1. 本义:军事指挥信号

    古代军队以“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为基本号令,《古代汉语词典》指出,“鸣金”即敲击钲、铙等金属乐器,通过高频声响传达撤退指令。例如《三国演义》第九回“吕布挥军追杀,董卓令鸣金收兵”即还原了这一用法。

  2. 引申义:事件终止标志

    现代汉语中,“鸣金”衍生出“结束进程”的象征意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录其比喻用法,如“比赛鸣金”表示赛事落幕,这种语义延伸保留了古代军事术语的核心逻辑,将物理声响转化为抽象的行为终止符号。

  3. 文化内涵:礼制与声学结合

    《中国军事制度史》考证,鸣金器具的形制、击打节奏均纳入军队法典,如宋代《武经总要》规定“钲声三响则全军止行”,体现声学工具在军事管理体系中的标准化应用,这一制度设计成为中华传统兵学智慧的组成部分。

网络扩展解释

“鸣金”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要军事信号,其含义和演变如下:

一、词源与基本含义

  1. 本义:指通过敲击金属乐器(如钲、锣)发出声音,用于指挥军队行动。通常与“击鼓”对应,即“击鼓进攻,鸣金收兵”。

    • 例:《东周列国志》记载:“闻鼓声三通,各挺剑为争战之势;听鸣金,然后敛队而退。”
  2. 器物考据:

    • “金”并非黄金,而是指“钲”(形似钟的铜制乐器)或锣。钲声清脆穿透力强,适合战场传令。

二、功能与演变

  1. 军事用途

    • 原为收兵信号(如《薛仁贵征辽事略》中“帝令鸣金归阵”),后延伸为调整进攻节奏的指令,如《三国演义》提到“鸣金进兵,擂鼓收兵”的特殊战术。
  2. 现代引申义

    • 成语“鸣金收兵”比喻任务结束或阶段性暂停,如会议、项目等场景。

三、常见误解辨析

四、文化影响

若需进一步查阅古籍原文,可参考《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等文献,或访问汉典、搜狗百科等来源(综合)。

别人正在浏览...

报告文学报更悲诧碧埃毕卓不见舆薪不知死活残客茶杯蛏苗吃乔抽暇达典电尾吊斗踱方步耳石烦虑飞熊搆结钩樴观魏孤雊海阔天空贺雪慌促会费荐信交倚苛缛离合风临渴穿井骊牝迷夺谬滥凝网墙垛前置词起承转合起坟穹天求竭染锷认拘三十六宫晌晴山栗事须市学失职守天蒜毫桃花脸推己及人讬笔妄杀仙梵乡鄙仙驭械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