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傳·隱公五年》:“遂往,陳魚而觀之, 僖伯 稱疾不從。書曰‘公矢魚 于 棠’,非禮也,且言遠地也。” 杜預 注:“陳,設張也。公大設捕魚之備而觀之。”後因以“陳魚”為帝王行為不合禮儀之典。 唐 蘇颋 《奉和聖制途次舊居應制》:“示威寧校獵,崇讓不陳魚。”
“陳魚”一詞的含義主要源自古代文獻,具有特定的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以下是詳細解釋:
“陳魚”出自《左傳·隱公五年》,原文記載魯隱公前往棠地“陳魚而觀之”,大臣僖伯認為此舉不合禮儀而稱病不隨。杜預注解“陳”為“設張”,即布置捕魚器具,指魯隱公大設捕魚之備并觀賞的行為。
禮儀批評的典故
後世以“陳魚”代指帝王不合禮制的行為,成為政治勸谏的典型意象。例如唐代蘇颋在《奉和聖制途次舊居應制》中反用此典,以“崇讓不陳魚”稱頌帝王守禮。
文學化表達
在詩詞中,“陳魚”常與“校獵”等詞對仗,暗含對統治者奢靡遊獵的諷喻,如“示威甯校獵,崇讓不陳魚”。
現代漢語中“陳魚”已非常用詞彙,但在特定領域有延伸:
該詞核心含義源于《左傳》,本義為設置捕魚活動供觀賞,後演變為批評帝王失禮的典故,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古代與當代用法。
陳魚指的是具有魚類特征的生物,常見于江河湖泊中。
陳(部首:阜,筆畫:6)+ 魚(部首:魚,筆畫:8)= 陳魚
陳魚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字中,它是通過人們對魚類進行觀察和描述而形成的。
陳魚(繁體字)
在古代,陳魚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但基本上與現代寫法相似。
1. 沿着江邊,我看見了幾條遊動的陳魚。
2. 這裡的湖水清澈透明,可以看到很多陳魚在水中穿梭。
陳魚并沒有常見的組詞形式,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詞語。
陳魚的近義詞可以是其他種類的魚類,比如鯉魚、鲢魚等。
陳魚的反義詞可以是非魚類生物,比如鳥類、獸類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