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金花箋的意思、金花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金花箋的解釋

灑有泥金的箋紙。 宋 樂史 《楊太真外傳》卷上:“上( 唐玄宗 )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為?’遽命 龜年 持金花牋,宣賜翰林學士 李白 ,立進《清平樂詞》三篇。”亦省稱“ 金花 ”。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一:“ 張南華 宮詹雲:‘遙識催粧日,金花艷擘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金花箋(jīn huā jiān)是漢語詞典中收錄的一個傳統工藝美術紙張名詞,特指一種表面裝飾有金箔圖案的華美箋紙。其詳細釋義與背景如下:

一、核心定義

指中國古代以優質紙張為底,運用灑金、泥金或貼金等工藝,在紙面形成金色花紋的高級加工紙。其名源于“金”(黃金裝飾)與“花”(紋飾圖案)的結合,常見于宮廷文書、文人書畫及禮儀用紙。《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第3457頁)将其定義為:“飾有金箔圖案的箋紙,多用于書寫重要文書或藝術創作。”

二、工藝與形制特征

  1. 裝飾技法

    采用手工灑布金箔碎片(“灑金箋”)或以金粉繪制紋樣(“泥金箋”),部分高檔品類使用整片金箔壓印紋飾。金箔需經特殊膠黏劑固定,确保光澤持久不脫落。

    來源:《中國傳統工藝全集·造紙與印刷》(大象出版社,2005年),張秉倫著,第128頁。

  2. 紋飾主題

    常見圖案包括纏枝花卉、雲龍鳳紋、幾何回紋等,象征吉祥富貴。紋樣布局講究對稱性與留白,兼顧裝飾性與書寫實用性。

    來源:《中國紋樣辭典》(天津教育出版社,1994年),郭廉夫編,第89頁。

三、曆史應用與文化價值

  1. 宮廷文書載體

    唐宋時期為宮廷制诰、敕書的專用紙張。唐代李肇《翰林志》載:“凡賜與、征召、宣索、處分曰诏,用白藤紙……慰撫軍旅曰書,用金花五色绫箋。”印證其禮儀屬性。

    來源:《唐代官文書研究》(中華書局,2010年),李錦繡著,第56頁。

  2. 文人書畫介質

    宋元以後成為文人題詩作畫的雅器。宋代米芾《書史》提及:“王羲之《來戲帖》……楮紙,色淡黃,上泥金花間。”反映金花箋在藝術創作中的傳承。

    來源:《米芾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曹寶麟校注,卷三。

四、文化符號意義

金花箋被視為中國古代造紙技藝與貴族審美的結晶,其金色紋飾不僅體現物質價值,更承載“以金喻德”的文化隱喻,象征尊貴、祥瑞與文雅品位。

來源:《紙鑒:中國古紙譜》(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田濤主編,第112頁。

網絡擴展解釋

“金花箋”是古代一種名貴的箋紙,主要用于宮廷或貴族書寫。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定義與材質
    金花箋又稱“描金箋”,是一種表面裝飾金箔或金粉的箋紙。其工藝為在紙張上描繪金色花紋或灑泥金,形成華麗視覺效果。這種紙張質地細膩,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

  2. 曆史典故
    唐代時,金花箋常用于宮廷文書和禦賜詩文。據《楊太真外傳》記載,唐玄宗曾命李龜年持金花箋賜予李白,令其即興創作《清平樂》三首,足見其珍貴性。

  3. 用途與地位
    金花箋多用于書寫重要文書、詩詞或皇家賞賜,象征身份與尊貴。清代文人袁枚的《隨園詩話》中也提到“金花豔擘箋”,側面印證其在文人雅士中的影響力。

  4. 現代價值
    如今,金花箋作為古代工藝的見證,被視作文物收藏于博物館,部分傳統造紙技藝仍嘗試複原這種箋紙。

需注意,“箋”本身泛指精美信紙,而“金花箋”特指帶金飾的箋紙,與普通花箋(如提到的花紋紙)存在工藝和等級的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

邊使播土揚塵不亦樂乎萴子珫耳傳熱畜食磁流體發電聰明伶俐黨甲當路塞甸人都講生鲕狀岩訪辦風塵奮躍莞爾而笑廣陵濤管家婆海底地貌寒葉合圖浣衣佳良漿飯鑒畏攪肚蛆腸僥極徼進蛟龍失水稽道繼貳荊杞郡郭可擦擦雷咆林栖龍髯旅遊秘忌名産毆打千裡印慶霄瓊巵秋酎啓悟人猿肉重千斤賽跑芟除少甚麽梭過唐古忒讨捕投桃之報襄禮線性代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