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尋究其過失而譴責之。《後漢書·王符傳》:“其指訐時短,讨讁物情,足以觀見當時風政。”
“讨讁”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權威資料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原指追究過失并譴責,出自《後漢書·王符傳》的“指訐時短,讨讁物情”,意為揭露時弊、批判社會現象。這裡的“讨”有“探究、追究”之意,“讁”通“谪”,表示責備。
引申含義
現代語境中,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主動尋求批評以改進自身,強調謙遜态度。例如通過言行請求他人指出錯誤,以便修正。這種用法可能源自原義的延伸,但需注意其使用場景較為局限。
注意區分
需與“讨覈”(tǎo hé,意為研讨考證)區分,二者字形、含義均不同。
建議:在正式寫作或古籍閱讀中,建議優先采用《後漢書》的原始釋義;若用于現代語境表達“求批評”之意,需結合上下文明确意圖,避免歧義。
《讨讁》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譴責、斥責、責難。
《讨讁》的部首是讠,筆畫數為10畫。
《讨讁》來源于古代漢字,較為常見的使用出現在文言文中。
《讨讁》的繁體字為「討訐」。
古時候,根據不同的書法風格,「讨讁」也可能寫作「討訐」、「訐責」等不同的字體。
1.公衆對于腐敗現象必須堅決讨讁,不能姑息縱容。
2.他勇敢地發言,讨讁了錯誤的政策。
1.讨好:奉承取悅别人。
2.讨伐:剿滅敵對勢力。
3.讨論:就某個問題進行交流和思考。
責備、指責、斥責、批評。
褒獎、稱贊、表揚、贊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