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尋究其過失而譴責之。《後漢書·王符傳》:“其指訐時短,讨讁物情,足以觀見當時風政。”
“讨讁”為漢語中的生僻詞彙組合,目前未見于《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收錄。從單字釋義分析:“讨”本義為讨論、研究(《說文解字》釋“治也”),後引申出征讨、索取等義;“讁”為“谪”的異體字(《康熙字典》注“《說文》罰也”),指官吏降職或神靈降罰。二字組合可解作“通過評議實施責罰”,多出現于古籍注疏或特定文獻語境,如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提及“讨讁”含考察後定罪之意。建議具體語境中結合《故訓彙纂》(宗福邦主編)等訓诂學工具書進行深度解析。
“讨讁”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權威資料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原指追究過失并譴責,出自《後漢書·王符傳》的“指訐時短,讨讁物情”,意為揭露時弊、批判社會現象。這裡的“讨”有“探究、追究”之意,“讁”通“谪”,表示責備。
引申含義
現代語境中,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主動尋求批評以改進自身,強調謙遜态度。例如通過言行請求他人指出錯誤,以便修正。這種用法可能源自原義的延伸,但需注意其使用場景較為局限。
注意區分
需與“讨覈”(tǎo hé,意為研讨考證)區分,二者字形、含義均不同。
建議:在正式寫作或古籍閱讀中,建議優先采用《後漢書》的原始釋義;若用于現代語境表達“求批評”之意,需結合上下文明确意圖,避免歧義。
八瓣子悲怒彩陶文化廛布宸念點冊疊縠滴瓶滴水防拟割股療親孩抱害義鑉爐紅案宏度猴瘦急不及待诘曲擠擠進益酒後茶餘瘠形鈞絃魁三象昆媦晾台靈心慧齒麗友娈童鸬鹚船淪谪芒粟蠻利棉紗薎蒙黏沫尼羅河跑光皮革評注皮影戲千裡急千手千眼觀音薩滿傷楚神龍社錢是非收才手藝唐猊聽順兀赤五朵金花骛行縣度銷委遐鹜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