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名望与德行。《后汉书·黄琬传》:“ 卓 犹敬其名德旧族,不敢害。”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大觉寺》:“名德大僧,寂以遣烦。”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四:“抑《春秋》之义,责备於贤者。如 魏公 名德之重,盖可以责备矣。” 清 龚自珍 《<阮尚书年谱>第一叙》:“或藉阶经术,致身卿相,非其名德之无偶,则必世主之非圣。”
(2).指有名望德行的人。《旧唐书·昭宗纪》:“ 关东 藩镇,请除用朝廷名德为节度观察使。”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杂抄·经》:“先生但问 吴中 旧事与 吴中 昔日名德,絶口不及讲学。”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元祐党籍碑融县重刻本》:“ 梁 勒碑而止为 珪 一人翻案,何以解於其餘诸名德乎?”
"名德"是汉语中由"名"与"德"构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包含双重维度:
声誉与品德的统合
"名"指声望、名誉,《汉语大词典》解释为"人或事物的称号在社会上获得的评价"(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20年);"德"则指道德操守,《说文解字》定义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的行为准则(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中华书局,2013年)。二者结合形成"以德立名,以名显德"的互文关系。
历史语境中的特殊用法
在古籍中特指兼具声望与德行的人物,如《后汉书·黄琬传》记载"名德旧臣"指德高望重的老臣(来源:《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宋代文献《宋史·职官志》载有"名德相望"之说,强调士大夫群体中声誉与道德的双重典范。
现代汉语的承袭与发展
当代《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美好的名声与德行"(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20年),既保留了传统价值观,也适用于评价个人或机构在社会公信力层面的综合表现。
“名德”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概括为以下两方面:
名望与德行
指人同时具备良好的社会声誉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例如《后汉书》中提到的“名德旧族”,强调家族声望与道德传承。
品德高尚的贤者
代指兼具名望与德行的人,如《洛阳伽蓝记》中的“名德大僧”,形容德高望重的僧人。
提示:如需更多历史典故或姓名学分析,可查看相关古籍或命理文献。
棒头出孝子报身卑疵産母触迕大后年断望独拜法歌犯滥铺摸复次宫邸拐儿光闪闪管浅故絮寒事绛虬简会贱鬻谫愚佳事镜套九刑谲狂渴想旷隔老死牖下丽木吝惜流杮面戒内城京靴排次泮坼匏瓜爬栉披肩拚死乔峰羣巧日边上天梯十五细则守文树草倏尔术谋鼠目疏微汤点贪货桃孩听察头翁皖派委灰谓项侠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