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匮乏。 唐 劉禹錫 《同州謝上表》:“今本部災荒,物力困涸。”
“困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詞義延伸
既可表示個人因環境限制陷入困境(如“為病所困”),也可指事物資源耗盡(如“物力困涸”)。
唐代劉禹錫在《同州謝上表》中曾用此詞描述災荒導緻的物資短缺:“今本部災荒,物力困涸”。
現代用法
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書面表達,強調因資源不足或條件限制導緻的停滞或無力推進的狀态,例如:“項目因資金困涸被迫中止”。
該詞較書面化,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文學或曆史文獻中。若需引用古籍例證,可參考劉禹錫的表述。
困涸是一個漢字詞,由兩個字組成。它的意思是因困苦或困難而變得幹癟、幹涸。
該詞可以拆分為“囗”和“水”兩個部首,部首“囗”表示圍住的意思,部首“水”表示液體的意思。困涸總共有8個筆畫。
困涸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困涸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繁體字為「困窶」。
以下是一些關于困涸的例句:
困涸這個詞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新詞,例如困苦、困境、困惑等。
和困涸意思相近的詞有幹枯、幹燥,意思是指由于缺乏液體而變得幹癟或幹涸。反義詞可以是肥沃、濕潤,意思是指富含水分或資源充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