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大高遠的議論。《漢書·揚雄傳下》:“若夫閎言崇議,幽微之塗,蓋難與覽者同也。”亦作“ 閎言高論 ”。 宋 歐陽修 《代人上王樞密求先集序書》:“故其間鉅人碩德閎言高論流鑠前後者,恃其所載之在文也。”
“闳言崇議”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hóng yán chóng yì,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内容解釋:
指博大高遠的議論,形容言辭宏偉、思想深邃,常用來贊美具有深刻見解或宏大格局的言論。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漢書》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闳言崇議》是一個成語,意指廣泛傳播言論并高度贊許。它形容言辭莊重,聲譽高尚,可以讓人們受益并産生共鳴。這個成語通常用來表示某人的言論或觀點具有重要價值,并且能夠産生廣泛影響。
《闳言崇議》的拆分部首是:“門”、“山”、“口”。根據《康熙字典》,闳(hóng)字的總筆畫數是8畫,言(yán)字是7畫,崇(chóng)字是11畫,議(yì)字是9畫。
《闳言崇議》最早出自《史記》中的“闳言崇議”篇。該篇記錄了劉邦即位後,為了讓人們能夠自由表達言論和建議,他創建了“闳言堂”。這個成語也因此而得名。
繁體字的寫法是《闛言崇議》。
根據古代的字書記載,闳的古字形是“曲音”,表示廣大的意思。言字在古代的寫法是“訁”,崇字的古字形是“崇”的變體,而議字的古字形是“議”。這些古代的字形在形狀上和現代略有不同,但意思和發音相同。
他在演講中展示了一番闳言崇議,獲得了聽衆們的一緻贊許。
這位作家以其闳言崇議而成為公衆關注的對象。
- 闳達(形容言辭有威望、有權威) - 崇高(形容價值高尚、崇拜的) - 言論(表示個人或群體的觀點或議論) - 堂堂(形容正大光明、氣勢磅礴)
高論、良言、善議、駁斥
庸言、歪理、妄議、無稽之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