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匠役的意思、匠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匠役的解釋

舊指給官府或官宦人家服役的工匠。《清會典事例·盛京工·匠役》:“司匠管下,匠役七十九名,家屬共三百八十七口。每匠歲給布、棉與黃瓦廠匠同,每家口歲給米、稗、鹽與 崇政殿 壯丁同。”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升遷·辭鄉紳》:“製扁匠役,亦給飯資。”《紅樓夢》第二五回:“ 小紅 便走向 瀟湘館 去,到了 翠煙橋 ,擡頭一望,隻見山坡高處都攔着帷幕,方想起今日有匠役在此種樹。”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匠役”是古代中國社會中的一種特殊服役制度,主要涉及工匠群體。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指舊時專門為官府或官宦人家提供勞役的工匠群體。這類工匠需按官府規定完成指定任務,具有強制服役性質。

二、曆史制度背景

  1. 元代匠戶制度
    元代将匠役制度化為匠戶,分為三類:

    • 系官匠戶:類似官奴,集中在官營手工業作坊勞作;
    • 軍匠戶:隸屬軍籍,專造軍需品;
    • 民匠戶:雖有人身自由,但常被征調參與官府工程。
  2. 清代延續
    《清會典事例》記載,盛京工部管轄的匠役達79名,家屬387口,官府按年發放布、棉、米等生活物資。

三、特點與待遇

四、文學例證

《紅樓夢》第二十五回提到:“小紅走向潇湘館,見山坡攔着帷幕,方想起今日有匠役在此種樹”,印證了匠役在貴族府邸勞作的場景。

五、延伸含義

在部分語境中,也指技藝精湛的工匠(如成語“匠役”強調技藝高超),但此用法較罕見。

注:如需了解匠役制度的完整曆史演變,可參考《清會典事例》等史料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匠役》的意思

《匠役》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熟練的工匠或手藝人,特指擅長制造、修補物品或從事特定工藝的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匠役》由部首“匚”和“丨”組成,部首“匚”代表着匠人的工作台,表示與匠人、工藝有關;而“丨”則表示垂直方向的一筆。整個漢字共有9畫。

來源和繁體

《匠役》漢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最早的寫法是“皀役”,後來演變成現在的形式。在繁體字中,匠的寫法為“匠”,役的寫法為“役”。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匠役的寫法略有不同。匠字的古文字形為“工勻”或“工台”,代表工匠的職業;役字的古文字形為“彳斤”,表示從事勞役的人。

例句

1. 那位匠役師傅能夠巧手修複古物,真是了不起。

2. 我們應該尊重工匠精神,學習他們的技藝和敬業精神。

組詞

1. 匠心獨運:指工匠獨具一格,獨特的匠心。

2. 笨拙無匠:指做事不靈巧、不熟練。

3. 匠人精神:指工匠們為工作所付出的專注、熱忱和細心。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
1. 工匠:指熟練掌握某種手藝的人。
2. 手藝人:指具有一定技能的人。
3. 技工:指從事某種手工技術勞動的人。

反義詞:
1. 外行:指對某種工作或領域不熟悉的人。
2. 門外漢:指對某種事物或行業毫無了解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