糠糜的意思、糠糜的詳細解釋
糠糜的解釋
指極粗惡的食物。 唐 韓愈 《送窮文》:“飫于肥甘,慕彼糠糜。” 明 方孝孺 《答鄭仲辯書》之二:“足於粱肉者無慕乎糠糜,安於廈屋者無慕乎苫闔。”
詞語分解
- 糠的解釋 糠 ā 稻、麥、谷子等的子實所脫落的殼或皮:米糠。糟糠。糠秕。糠醛(有機化合物,是制造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藥物等的原料)。 蘿蔔等因失掉水分而中心呈蜂窩狀。 筆畫數:; 部首:米; 筆順編號:
- 糜的解釋 糜 í 粥:肉糜。糜沸(形容混亂紛擾)。 爛,碎:糜爛。糜軀(犧牲生命)。糜滅。 浪費:糜費。 姓。 糜 é 不黏的黍(亦稱“穄”):糜子。糜黍。糜子面。 筆畫數:; 部首:米;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糠糜(kāng mí)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本義及引申義三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分解
- 糠:指谷物脫粒後剩下的外殼,質地粗糙,常比喻無用之物。
《說文解字》釋“糠”為“榖皮也”,段玉裁注:“米之細者為糠,粗者為粃。”
- 糜:本義為煮米至爛而成的粥,後泛指糊狀食物。
《釋名·釋飲食》:“糜,煮米使糜爛也。”
二、本義與引申義
本義:指用谷糠煮成的稀粥,形容食物粗劣難咽,是古代貧困生活的典型寫照。
- 《戰國策·韓策一》載:“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一歲不收,民不厭糟糠。” 此處“糟糠”與“糠糜”意近,均指劣質食物。
- 宋代朱熹《詩集傳》注《詩經·大雅·召旻》“饔飧不繼”時提及“糠糜”為饑馑之食。
引申義:
- 比喻極端貧困的生活境遇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仇大娘》:“家益貧,兄弟啖糠糜,相對慘沮。”
- 象征低劣無用之物
明代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以“饫膏粱”與“餍糠糜”對比,喻指學識粗淺。
三、文化内涵
“糠糜”在傳統文化中承載着以下象征:
- 民生疾苦的縮影:如《漢書·食貨志》載“貧者食糟糠”,反映古代饑荒史實。
- 道德訓誡符號:儒家典籍常以“甘糠糜”贊譽安貧樂道的操守,如《後漢書》記隱士“食糠秕不厭”。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糠糜詞條釋義。
- 許慎(漢). 《說文解字》[M]. 中華書局,2013:對“糠”“糜”的形義分析。
- 王力. 《古漢語字典》[M]. 中華書局,2000:糠糜的語用實例考釋。
- 辭源修訂組. 《辭源》(第三版)[M]. 商務印書館,2015:曆史文獻用例輯錄。
網絡擴展解釋
“糠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
基本詞義
指極粗劣的食物,通常指用谷糠中的堅硬顆粒煮成的粥類食物,常用于比喻生活貧苦或飲食簡陋。
-
拼音與注音
- 拼音:kāng mí
- 注音:ㄎㄤ ㄇㄧˊ
(來源:、)
-
出處與例句
- 唐代韓愈《送窮文》中提及:“饫于肥甘,慕彼糠糜”,意為飽食美味後反而向往粗食,暗含對簡樸生活的反思。
- 明代方孝孺《答鄭仲辯書》亦用“糠糜”對比奢華與貧苦:“足于粱肉者無慕乎糠糜”,強調物質滿足後無需羨慕低劣之物。
-
綜合釋義
該詞通過“糠”(谷物外殼)與“糜”(粥)的組合,直觀體現食物的粗糙性,常用于文學作品中表達清貧、自省或對樸素生活的推崇。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飲食文化或相關文獻背景,可參考、的原始出處。
别人正在浏覽...
哀慘罷黜百家百分比邊隸毖湧長驅徑入赪顔遲顧竄避雕栊冬麥奪爵赗馬腹引耕畜關西孔子瓜時鼓征函谷塞黑龌幻僞藿香簡當堅紐斯叫座究度濬遐籃球涼暗糧棧臉皮薄連褰禮帽毛孩子冒夜夢铳排根蓬首撇酥兒頗璃芡粉乾行騎馬棄逐穰子容奸書裙四無量心宿痾太陽角探撿退辭頽絶僞夫蝸室無明業火霧唾五星三下鍋相視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