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上蕁 ”。《淮南子·齊俗訓》:“譬如水之下流,煙之上尋也,夫有孰推之者?”
“上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古籍及現代解釋綜合如下:
本義與出處
該詞最早出自《淮南子·齊俗訓》:“譬如水之下流,煙之上尋也,夫有孰推之者?”。此處的“上尋”指煙自然上升的現象,強調事物遵循自然規律,無需外力推動。
通假與擴展
部分文獻中,“尋”通假為“燖”(意為炙烤),如《淮南子》另一版本寫作“火之上尋”,因此“上尋”也可解釋為火焰向上燃燒的特性。
比喻義
現代引申為“向上追求更高目标”,如形容人在學習或工作中不斷進取的狀态(例:他始終上尋知識,不滿足現狀)。但需注意,此用法屬于現代語境下的擴展,并非古籍原意。
發音與結構
拼音為shàng xún(注音:ㄕㄤˋ ㄒㄩㄣˊ),屬動賓結構短語。
“上尋”原指自然現象(煙、火上升),後衍生出積極追求進步的比喻義。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區分古今含義,避免混淆。
上尋(shàng xún)是一個成語,通常表示“向上尋找”或“追求高尚”之意。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上尋的拆分部首為“上”(shàng)和“尋”(xún)。
“上”的拆分部首為“一”(yī),它是一個原始象形字,表示一種東西的豎立狀态。
“尋”的拆分部首為“宀” (mián),它是一個意義較為拟聲的象形字,表示遮蔽、庇護的房屋的形狀。
上尋的總筆畫數為10個。
來源:
上尋最早出現在《戰國策·齊策四》這本記載戰國時期齊國的書籍中,它的意思是“上面去尋找”。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表示“追求高尚”的意思。
繁體字:
上尋的繁體字為「上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上尋的寫法有所不同。比如在《說文解字》中的寫法為「上尋去」。
例句:
1. 凡事追求上尋,才能取得一番成就。
2. 他時刻保持着對真理上尋的精神。
組詞:
追尋、追求、上進、搜尋、追尋等。
近義詞:
搜尋、追求、尋覓。
反義詞:
舍棄、放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