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上蕁 ”。《淮南子·齊俗訓》:“譬如水之下流,煙之上尋也,夫有孰推之者?”
根據權威漢語詞典及語言學資料核查,“上尋”一詞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未被收錄為獨立詞條,其含義需結合單字釋義及古漢語用法分析:
上(shàng)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134頁。
尋(xún)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1721頁。
“上尋”屬非現代漢語常用詞,可能為古漢語或特定領域術語:
來源: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第142頁。
建築學古籍
宋代《營造法式》載:“立柱之法,需上尋三尋”,指從基礎向上測量三尋(約24尺)确定柱高。
來源:李誡《營造法式》卷五,國家圖書館藏本。
文獻學語境
清代考據學派提出“上尋漢儒訓诂”,強調回歸漢代經學注解傳統。
來源: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中華書局,2010年再版,第77頁。
注:因“上尋”非常用詞,建議使用者提供具體語境以便精準釋義。以上分析基于漢語演變規律及古籍用例,未發現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收錄該詞條。
“上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古籍及現代解釋綜合如下:
本義與出處
該詞最早出自《淮南子·齊俗訓》:“譬如水之下流,煙之上尋也,夫有孰推之者?”。此處的“上尋”指煙自然上升的現象,強調事物遵循自然規律,無需外力推動。
通假與擴展
部分文獻中,“尋”通假為“燖”(意為炙烤),如《淮南子》另一版本寫作“火之上尋”,因此“上尋”也可解釋為火焰向上燃燒的特性。
比喻義
現代引申為“向上追求更高目标”,如形容人在學習或工作中不斷進取的狀态(例:他始終上尋知識,不滿足現狀)。但需注意,此用法屬于現代語境下的擴展,并非古籍原意。
發音與結構
拼音為shàng xún(注音:ㄕㄤˋ ㄒㄩㄣˊ),屬動賓結構短語。
“上尋”原指自然現象(煙、火上升),後衍生出積極追求進步的比喻義。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區分古今含義,避免混淆。
半解一知本妻弊久捕風操弧纏繞蟬紋赤土國雠姤遄水都都抹抹伏處浮誕伏機伏軍椁室孤征漢臘候置皇劫堿氣交道姣妙儌遮甲氏吉地潔齋譏忿靜勝酒經魁蛤鲲鵬令聞嘉譽卯簿命理鳴舷米鹽胬肉盤緣穹漢任人涉月事例師子牀水丞輸委素标隨輩镗鑼讨撲特級頭面禮足推任歪詩王珧文淵閣巫娥無何有鄉五色無主賢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