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鹿耳門的意思、鹿耳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鹿耳門的解釋

地名。在今 台灣省 台南市 安平港 北。1661年, 鄭成功 率大軍驅逐 荷蘭 侵略者,即自此登陸,後灣内淤淺,海道亦廢。今為平陸。亦省作“ 鹿耳 ”。 清 丘逢甲 《夏夜與季平蕭氏台聽濤追話舊事作》詩:“如聞 鹿耳 鯤身畔,毅魄三更哭義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鹿耳門是中國明清時期台灣島西南部的重要港口與航道名稱,其釋義及曆史背景如下:


一、漢語詞典釋義

鹿耳門

讀音:Lù'ěrmén

詞性:專有名詞(曆史地名)

釋義:

指台灣島西南沿海的古航道與港口,因水道狹窄形似鹿耳而得名。明清時期為台灣與大陸間的主要海上通道,以險要地勢著稱,後因泥沙淤積逐漸湮沒。


二、曆史背景與地理特征

  1. 名稱由來

    據清代文獻記載,該航道入口處有兩座沙洲對峙,中間水道曲折狹窄,形如鹿耳,故稱“鹿耳門”。

    來源:清·高拱乾《台灣府志》(1696年)載:“鹿耳門,水口形如鹿耳,港道窄隘。”

  2. 戰略地位

    明鄭時期(1661年),鄭成功率軍由此航道登陸台灣,驅逐荷蘭殖民者,奠定其收複台灣的關鍵戰役基礎。

    來源:連橫《台灣通史》:“鄭師入鹿耳門,水驟漲丈餘,舟艦通行無阻。”

  3. 地理變遷

    18世紀後因台江内海淤塞,鹿耳門航道功能喪失,原址現位于台南市安南區陸地。

    來源: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台灣曆史地圖》考證,鹿耳門于19世紀中葉完全陸化。


三、權威文獻與參考資料

  1. 古籍文獻
    • 清·蔣毓英《台灣府志》(1685年):描述鹿耳門為“天險門戶,舟楫出入必經”。
    • 清·周鐘瑄《諸羅縣志》(1717年):詳載航道水文與軍事價值。
  2. 現代研究
    • 台灣“中央研究院”《台灣曆史地理信息系統》:标注鹿耳門古航道位置及變遷過程。
    • 中國台灣網《台灣地名溯源》:解析地名由來與文化意涵([鍊接](http://www.taiwan.cn/twhistory/))。
  3. 文化保護
    • 台南市設立“鹿耳門公館”遺址公園,紀念鄭成功登陸曆史(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官網:鍊接)。

四、延伸知識


注:以上内容綜合曆史典籍、地理研究與文化機構資料,确保釋義的準确性與權威性。

網絡擴展解釋

“鹿耳門”一詞的解釋需結合地理、曆史及文化背景,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基本含義

鹿耳門是中國明清時期台灣島西南岸的重要港口航道,位于今台南市安平區西北。其名稱源于兩岸沙角形似鹿耳,且航道狹窄如門。

二、曆史意義

  1. 鄭成功登陸事件:1661年,鄭成功率軍從金門出發,趁滿潮通過鹿耳門航道登陸台灣,最終驅逐荷蘭殖民者。
  2. 軍事地位:清代曾是台灣府城的門戶,設有水師駐守,因航道迂回、暗礁密布,被稱為“天險”。

三、地理變遷

原為潮汐口,後因海潮沖蝕和淤積,逐漸成為陸地(今台南安平港北)。

四、其他用法

少數資料提及“鹿耳門”可作成語,比喻聽覺敏銳或洞察力強,但此用法較為罕見,主流仍為地名。

五、現狀

如今鹿耳門已無港口功能,僅存曆史遺址,成為台灣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

别人正在浏覽...

暗頭裡保護國霸上遍行碧淚不辨菽麥側睨觸暑寸産單峯駝打平夥點試地臘底藴恩撫幡眊封鐍分張覆折負重勾拽黑胧胧戶說講業簡用湝湝進軍號金柱廉政靈修蒌藤櫗楔滵汩拏班做勢能級偏駮葡萄灰乾斷千裡猶面啟羅邁當秋坻崷崒氣消膽奪棋跱鵲語銳挫氣索瘙癢生扭做身态瘦俏雙崗塌掉坦白探玩踏踵停壅題外毋我幰幰謝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