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受牽制而不能靈活機動的軍隊。《孫子·謀攻》:“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李筌 注:“縻,絆也。不知進退者,軍必敗,如絆驥足無馳驟也。” 明 馮夢龍 《智囊補·兵智·九軍陣法》:“兼九軍共以一駐隊為籬落,則兵不復可分。如九人共一皮,分之則死,此正 孫武 所謂‘縻軍’也。”
“縻軍”是古代軍事術語,指因受牽制而喪失機動性的軍隊。其核心含義與軍事策略中的指揮權限制有關,具體解析如下:
縻軍(mí jūn)指被束縛、牽制而無法靈活行動的軍隊,通常因上級指揮不當或外部條件限制導緻。該詞由“縻”(束縛、牽絆)和“軍”(軍隊)組成,字面意為“被拴住的軍隊”。
《孫子兵法·謀攻》首次提出該概念:
“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強調将領若不了解戰場實況而強行指揮,會導緻軍隊喪失主動權。
李筌注《孫子》進一步解釋:
“縻,絆也。不知進退者,軍必敗,如絆骥足無馳驟也。”
——以“拴住千裡馬”比喻對軍隊機動性的破壞。
明代馮夢龍《智囊補》批評僵化布陣:
“九軍共一駐隊為籬落,如九人共一皮,分之則死,此正孫武所謂‘縻軍’。”
——說明機械化的陣型部署會導緻軍隊失去應變能力。
劉基《賣柑者言》引申含義:
“坐縻廪粟”暗喻官員被職務束縛而無所作為。
類别 | 示例 | 說明 |
---|---|---|
近義詞 | 束縛之師 | 強調外部因素導緻的限制 |
反義詞 | 機動之師 | 靈活調遣的軍隊 |
“縻軍”既是軍事指揮失誤的典型表現,也可引申為現代管理中過度幹預導緻效率低下的現象。其核心警示在于:決策者需根據實際情況放權,避免僵化控制。
《縻軍》(mí jūn)是一個古老漢字詞語,含義是擔任縻役的軍隊,縻役指的是國家派遣軍隊或軍官到其他國家或地區駐紮維持秩序和統治的行為。
《縻軍》的拆分部首是糸(mì)和軍(jūn),筆畫數分别為9畫和7畫。
《縻軍》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它源于縻之字的音近以及義涵的聯繫。縻字最初指代織物的紐帶,後來引申為國與國之間的外交聯繫。從曆史文獻中可以看到有關縻軍的記錄,例如戰國時期國與國之間的縻兵,秦朝派遣軍隊鎮壓地方叛亂等。
《縻軍》的繁體字為《綕軍》。
在古代,縻軍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可以對縻字進行一些變體,例如使用少數筆畫的縻字(丆 + 乀)或将軍字的軍旁替換成親安旁(冖 + 天 + 人)。不過,這些字形變體并不常見。
1. 吳國為了鞏固對鄰國的統治,派遣了一支縻軍到該地區駐紮。
2. 在古代,縻軍常常用來鎮壓地方的叛亂和維護秩序。
1. 縻兵:指派遣到他國或地區的軍隊。
2. 縻役:指國家派遣軍隊或軍官到其他國家或地區駐紮維持秩序和統治的行為。
1. 駐軍:指軍隊駐紮在某地區。
2. 占領軍:指占領他國或地區的軍隊。
1. 友軍:指與本國結盟或友好關系的軍隊。
2. 敵軍:指與本國敵對或戰争狀态中的軍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