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筭的意思、負筭的詳細解釋
負筭的解釋
亦作“ 負算 ”。負欠的口錢(一種人口稅)。後泛指負欠的租稅。《後漢書·左雄傳》:“鄉部親民之吏,皆用儒生清白任從政者,寬其負筭,增其秩祿,吏職滿歲,宰府州郡乃得辟舉。” 李賢 注:“負,欠也。筭,口錢也。”《金史·田琢傳》:“官司圉牧,勢家兼并,亦籍其數而授之農民,寬其負算,省其徭役,使盡力南畝。”
詞語分解
- 負的解釋 負 (負) ù 馱,背(坕 ):負米。負疚。負重。如釋重負。負荊請罪。 擔任:擔負。負責。負累(噄 )。負罪。負荷。忍辱負重。身負重任。 仗恃,依靠:負隅頑抗。自負(自以為了不起)。 遭受:負傷。負屈
- 筭的解釋 筭 à 古同“算”,計算。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負筭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從單字本義及曆史語境綜合考釋:
一、單字釋義
-
負(負)
- 本義:《說文解字》釋為“恃也,從人守貝,有所恃也”,引申為“背負、承擔”,如《孟子·梁惠王上》“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 引申義:
- 擔負責任(如“負債”);
- 違背(如“負約”);
- 失敗(如“勝負”)。
-
筭
- 本義:《說文解字》注:“筭,長六寸,計曆數者”,指古代計算用的竹制籌碼,後泛指計算、謀劃。如《漢書·律曆志》“數者,一、十、百、千、萬也,所以算數事物”。
二、複合詞“負筭”考釋
“負筭”屬動賓結構,直譯為“背負算籌”,其核心含義為:
- 承擔計算職責:古代掌管文書、計算者需隨身攜帶算籌履行職責,如《後漢書·百官志》載地方官吏“主簿……掌文書及負筭”。
- 引申為擔負責任:在文獻中多隱喻承擔事務或罪責。例如《後漢書·杜詩傳》載“臣雖負筭,猶知獻替”,此處指雖身居下位仍願進谏。
三、文獻例證
-
《後漢書·輿服志》:
“縣令、長……皆負筭執簿,趨走階庭。”
描述低級官吏攜帶算籌文書處理公務的場景。
-
《晉書·職官志》:
“郡國守相……其屬有負筭掾,主錢谷會計。”
明确“負筭”為基層財務官吏的職責。
學術參考文獻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 班固《漢書·律曆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 範晔《後漢書·百官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 房玄齡《晉書·職官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注:因“負筭”屬冷僻古語,現代辭書如《漢語大詞典》未單列詞條,釋義需依托原始文獻及字源考據。)
網絡擴展解釋
“負筭”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1.基本含義
“負筭”指欠繳的口錢(一種古代按人口征收的稅),後引申為泛指拖欠的租稅。其中,“負”意為“虧欠”,“筭”(suàn)通“算”,指計算或稅款。
2.詞源與演變
- 本義:特指漢代“口錢”,即按人口征收的稅種。例如《後漢書·左雄傳》提到“寬其負筭”,李賢注釋:“筭,口錢也”。
- 泛化:後世逐漸擴展為各類賦稅的拖欠,如《金史·田琢傳》中“寬其負算”即指減免農民積欠的稅款。
3.文獻用例
- 《後漢書》強調選拔清廉官員時,需減輕其轄區稅負:“寬其負筭,增其秩祿”。
- 《金史》記載通過減免欠稅鼓勵農耕:“省其徭役,使盡力南畝”。
4.字形說明
“筭”與“算”為通假字,故“負筭”也寫作“負算”。兩字均涉及計算,體現古代稅收與統計的關聯。
該詞反映了古代稅收制度及社會治理理念,常見于史書政策描述中。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後漢書》《金史》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擺酒八溟膀光寶幡部丞蒼帝尺布春稅粗義耷拉大母大長日子冬華鬥絶都目鬥殺奪禠法鞭告慰格林尼治時間公狀和鈴賤惡谏省噍聱錦字灸頞鞠治開闊地抗圹鱗翰臨攝明區命相念念不忘鄱陽湖情傷凄酸丘禱祇重衣衫不重人起租曲制蚺蛇藤散差馬掃雪沈哀聲影侁仕世喧收撮雙月刊説不上嘴鼠妖探察通穆圖騰崇拜網蟲悟寂無柰蕭拆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