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rain;educate;bring up]∶教育培養
教養子女
(2) [education;breeding;culture;upbringing]∶指一般文化、道德修養
他是一個有教養的人
(1).教育培養。《東觀漢記·馬融傳》:“ 馬融 才高博洽,為通儒,教養諸生,常有數千。”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今但願守陋巷,教養子孫,時與親舊叙闊,陳説平生。”《茶香室續鈔·明初抑南人重北人》引 明 彭時 《筆記》:“ 永樂 宣德 中,常選庶吉士,教養待用。” 梁斌 《紅旗譜》四十:“我把你介紹給 江濤 ,他和你一樣,也是在黨的教養下長大的。”
(2).指文化品德的修養。 巴人 《點滴集·論人情》:“我碰到過一些長期參加革命戰争的老戰士,很有文化教養的。” 茅盾 《官艙裡》:“老者有一張頗為紅潤的臉,疏眉朗目,聲音洪亮,加之順手摸摸八字須的好姿勢都表示了他的身分和教養。”
教養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綜合搜索結果中的定義和闡釋,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理解:
核心定義 教養既指教育培養的過程(如“教養子女”),也指個體在道德、文化、行為中表現出的修養。它融合了社會影響、家庭熏陶、學校教育和個人修養的結果,尤其在家庭環境中從小形成的道德标準。
曆史淵源 中國傳統文化中,《三字經》最早強調教養的重要性,認為缺乏教養是家庭和師長的責任。漢代《東觀漢記》記載“教養諸生”體現其教育含義,而西方文化中的“Manner”則側重禮儀與行為規範。
形成與特征 教養的形成依賴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共同作用,最終内化為個體的綜合素質,表現為:
與禮貌的差異 禮貌是教養的外顯行為(如言語謙恭),而教養涵蓋更深層的文化修養與道德準則。例如,一個人可能有禮貌但缺乏同理心,但真正有教養者必然内外兼修。
現實意義 缺乏教養者常表現為粗魯言行(如“他說話粗魯”),而有教養者能承擔社會責任(如“教養孩子”)。現代社會中,教養被視為個人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可通過參考搜狗百科、高中知識解析等來源獲取更完整信息。
教養(jiào yǎng)是指一個人經過教育和培養所形成的以禮儀、道德規範為基礎的文明素質和行為習慣。它包括人的思想、語言、儀态、行為等方面的修養,是一個人與人交往時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教養的拆分部首是攵和養,其中攵是“又”字的變體,表示與又字旁有關。養表示與養育、培養有關。教養的總筆畫數為14畫。
教養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的“教”和“養”兩個字。教意味着教育、指導,養意味着培養、保養。繁體字中“教養”保留了簡體字的寫法。
在古時候,教養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教字古代的寫法是“敎”,右邊是“孝”的字形,強調教育要根植于孝道。養字古代的寫法是“養”,上邊是“食”的字形,表示對人的養育和培養。
1. 他的教養使他在社交場合表現得非常得體。
2. 這個女孩從小受到良好的教養,懂得尊重他人。
培養、修養、文明、禮貌、教育、美德、品德
教化、修養、文明、禮貌、教化、教導、教育
野蠻、粗魯、無禮、糟糕、無教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