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受牵制而不能灵活机动的军队。《孙子·谋攻》:“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李筌 注:“縻,绊也。不知进退者,军必败,如绊驥足无驰骤也。” 明 冯梦龙 《智囊补·兵智·九军阵法》:“兼九军共以一驻队为篱落,则兵不復可分。如九人共一皮,分之则死,此正 孙武 所谓‘縻军’也。”
縻军是汉语中的一个军事术语,其核心含义指束缚军队,使其无法灵活行动。该词具有明确的负面色彩,常用于描述因指挥不当或外部约束导致军队丧失机动性和战斗力的状态。
根据《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縻”意为“系住、束缚”,“军”即军队。“縻军”指用绳索牵制军队,引申为因受牵制而无法自由作战。其经典出处可追溯至《孙子兵法·谋攻篇》:“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此句强调将领若脱离战场实际强行指挥,便会束缚军队行动。
在古籍中,“縻军”常体现为两种情形:
古代兵家视“縻军”为用兵大忌。明代军事著作《阵纪》指出:“善兵者…不縻军于无援之地”,强调避免因孤立无援而陷入被动。该概念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军事思想中对“机动权变”的重视,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统兵原则形成呼应。
权威参考来源
“縻军”是古代军事术语,指因受牵制而丧失机动性的军队。其核心含义与军事策略中的指挥权限制有关,具体解析如下:
縻军(mí jūn)指被束缚、牵制而无法灵活行动的军队,通常因上级指挥不当或外部条件限制导致。该词由“縻”(束缚、牵绊)和“军”(军队)组成,字面意为“被拴住的军队”。
《孙子兵法·谋攻》首次提出该概念:
“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强调将领若不了解战场实况而强行指挥,会导致军队丧失主动权。
李筌注《孙子》进一步解释:
“縻,绊也。不知进退者,军必败,如绊骥足无驰骤也。”
——以“拴住千里马”比喻对军队机动性的破坏。
明代冯梦龙《智囊补》批评僵化布阵:
“九军共一驻队为篱落,如九人共一皮,分之则死,此正孙武所谓‘縻军’。”
——说明机械化的阵型部署会导致军队失去应变能力。
刘基《卖柑者言》引申含义:
“坐縻廪粟”暗喻官员被职务束缚而无所作为。
类别 | 示例 | 说明 |
---|---|---|
近义词 | 束缚之师 | 强调外部因素导致的限制 |
反义词 | 机动之师 | 灵活调遣的军队 |
“縻军”既是军事指挥失误的典型表现,也可引申为现代管理中过度干预导致效率低下的现象。其核心警示在于:决策者需根据实际情况放权,避免僵化控制。
矮子观场百谏图拔帜易帜碧瑶树不拔一毛才貌乘且迟豫酬敌垂荣触罗对门独举遁世绝俗访婚吠奢高说诟訾骨碌旱殃鸿毳黄虀白饭话语津渚集团康日兰亭序莲经鳞蛇轮竿梦草明媚冥王星木索衲袄宁业乾阿妳陗陁轻灵茕居槭然诠叙鹊术羣匹如意珠韶运数额庶女告天庶氏讼屈蓑草他己堂庑天阻同心莲吐刚茹柔脱蹝窝心酒响胡芦效死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