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受牵制而不能灵活机动的军队。《孙子·谋攻》:“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李筌 注:“縻,绊也。不知进退者,军必败,如绊驥足无驰骤也。” 明 冯梦龙 《智囊补·兵智·九军阵法》:“兼九军共以一驻队为篱落,则兵不復可分。如九人共一皮,分之则死,此正 孙武 所谓‘縻军’也。”
“縻军”是古代军事术语,指因受牵制而丧失机动性的军队。其核心含义与军事策略中的指挥权限制有关,具体解析如下:
縻军(mí jūn)指被束缚、牵制而无法灵活行动的军队,通常因上级指挥不当或外部条件限制导致。该词由“縻”(束缚、牵绊)和“军”(军队)组成,字面意为“被拴住的军队”。
《孙子兵法·谋攻》首次提出该概念:
“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强调将领若不了解战场实况而强行指挥,会导致军队丧失主动权。
李筌注《孙子》进一步解释:
“縻,绊也。不知进退者,军必败,如绊骥足无驰骤也。”
——以“拴住千里马”比喻对军队机动性的破坏。
明代冯梦龙《智囊补》批评僵化布阵:
“九军共一驻队为篱落,如九人共一皮,分之则死,此正孙武所谓‘縻军’。”
——说明机械化的阵型部署会导致军队失去应变能力。
刘基《卖柑者言》引申含义:
“坐縻廪粟”暗喻官员被职务束缚而无所作为。
类别 | 示例 | 说明 |
---|---|---|
近义词 | 束缚之师 | 强调外部因素导致的限制 |
反义词 | 机动之师 | 灵活调遣的军队 |
“縻军”既是军事指挥失误的典型表现,也可引申为现代管理中过度干预导致效率低下的现象。其核心警示在于:决策者需根据实际情况放权,避免僵化控制。
《縻军》(mí jūn)是一个古老汉字词语,含义是担任縻役的军队,縻役指的是国家派遣军队或军官到其他国家或地区驻扎维持秩序和统治的行为。
《縻军》的拆分部首是糸(mì)和军(jūn),笔画数分别为9画和7画。
《縻军》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它源于縻之字的音近以及义涵的联系。縻字最初指代织物的纽带,后来引申为国与国之间的外交联系。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有关縻军的记录,例如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的縻兵,秦朝派遣军队镇压地方叛乱等。
《縻军》的繁体字为《綕軍》。
在古代,縻军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可以对縻字进行一些变体,例如使用少数笔画的縻字(丆 + 乀)或将军字的军旁替换成亲安旁(冖 + 天 + 人)。不过,这些字形变体并不常见。
1. 吴国为了巩固对邻国的统治,派遣了一支縻军到该地区驻扎。
2. 在古代,縻军常常用来镇压地方的叛乱和维护秩序。
1. 縻兵:指派遣到他国或地区的军队。
2. 縻役:指国家派遣军队或军官到其他国家或地区驻扎维持秩序和统治的行为。
1. 驻军:指军队驻扎在某地区。
2. 占领军:指占领他国或地区的军队。
1. 友军:指与本国结盟或友好关系的军队。
2. 敌军:指与本国敌对或战争状态中的军队。
艾猳白仁暴残报怨比较教育缠嚼成王除拂慈孝脞谈顶受发蜡泛林发奏分拨绠短汲深龟图暵赫浩波弧度霍奕监定剑衣贱丈夫积虑经度经意禁加眷生剧组崆峒侣略知皮毛鍊火丽汉芦笙马价银子眉飞眼笑密地鸟兽心欠身浅滩穷嫠劝教入时三从兄弟生辉识知师踪衰废水楗鞀铎天文望远镜体分晩西闻一知十无等无余险征笑不可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