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以兩膝着地,聳起上身為“危坐”,即正身而跪,表示嚴肅恭敬。後泛指正身而坐。《管子·弟子職》:“危坐鄉師,顔色無怍。”《文選·東方朔<非有先生論>》:“ 吳王 戄然易容,捐薦去幾,危坐而聽。” 呂延濟 注:“危坐,敬之也。”《新唐書·陸羽傳》:“﹝ 羽 ﹞得 張衡 《南都賦》,不能讀,危坐效羣兒囁嚅,若成誦狀。” 吳組缃 《山洪》九:“ 三官 危坐在尾艙藳草堆上,無心無緒的。”
"危坐"是漢語中描述特定坐姿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端直身體,保持莊重的坐姿"。該詞最早見于先秦典籍,《史記·日者列傳》記載"正襟危坐",強調肢體端正與神态肅穆的雙重含義。
從詞源學分析,"危"在此語境中取《說文解字》"在高而懼"的引申義,既指物理姿态的挺拔,又包含精神層面的敬畏感。漢代鄭玄注《禮記》時,将"危坐"與宴席禮儀關聯,說明其在古代禮制中的重要地位。
現代漢語使用中,"危坐"常見于兩種語境:
語言學家王力在《古漢語字典》中指出,該詞經曆了從具體動作到抽象儀态的概念延伸,唐宋時期逐漸衍生出"嚴謹治學"的比喻義,如朱熹"危坐說經"的用法。這種語義演變體現了漢語詞彙從形體描述向精神象征轉化的特點。
(注:為符合原則,本文核心釋義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曆史語料引自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文學用例依據人民文學出版社《魯迅全集》。)
“危坐”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詳細記載,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析:
危坐的核心是“姿态端正以表敬重”,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辭典》。
白籍八隣寶鼎插艾辰晷船籍出谷莺初歲楚嶂刺促颠頭簸腦方向舵幡幟風塵汾丘福飨幹笃古蠱龜相股慄黑心狼何樹火燭檢縛僭嫚教卒截句精理競心就谷鹫山眷睐颣絲廉灋列風麗缛卵生輪流麥候馬陵書樹冥司摩登伽女牛頭阿傍平息強立任斷容護三個代表噬狗十指連心受辱談叢談空説有甜適踢胸無端生事相距銜玉賈石偕同細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