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疏遠淹滞。 北魏 溫子昇 《為廣陽王淵具言城陽王徽構隙意狀》:“以 徽 褊心,銜臣切骨。臣以疏滞,遠離京輦,被其構阻,無所不為。”
(2).疏理積壓的政務。《明史·李昌祺傳》:“與右布政使 蕭省身 繩豪猾,去貪殘,疏滞舉廢,救災恤貧,數月,政化大行。”
“疏滞”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ū zhì,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疏遠淹滞
指人際關系上的疏遠或人才被埋沒、未被重用。例如《明史》中提到官員因“疏滞”遠離京城,導緻被構陷。該用法常見于古代文獻,強調因疏離或忽視而産生的阻滞狀态。
疏理積壓的政務
指處理長期積壓的事務或整頓行政問題。如《明史·李昌祺傳》記載,官員通過“疏滞”清理積弊、整頓吏治,最終實現“政化大行”。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出處,可參考(滬江詞典)及(查字典)的詳細釋義。
疏滞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事物運行不暢、堵塞的狀态。它常常被用來指代交通擁堵、物流滞流、信息傳遞阻滞等現象。
疏的部首是白,滞的部首是水。疏滞的總筆畫數為13,其中疏的筆畫數為5,滞的筆畫數為8。
疏滞這個詞來源于古漢語。根據《說文解字》記載,疏指分散、通暢,滞指阻塞、不流通。所以,疏滞的意思就是事物不流通、堵塞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疏滞分别寫作疎滯,保留了更多古漢字的特征。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疏寫作舒,滞寫作滯。古時候的寫法在形狀和筆畫上與現代寫法有所區别,但含義相同。
以下是幾個例句來說明疏滞的用法:
1. 交通擁堵,道路疏滞,車輛難以通行。
2. 物流疏滞,導緻貨物無法及時送達。
3. 溝通疏滞,導緻信息傳遞不暢。
疏滞的一些組詞包括:疏導、疏通、疏解、滞緩、滞留等。
與疏滞意思相近的詞彙有:阻滞、堵塞、擁堵、阻塞。
與疏滞意思相反的詞彙有:流暢、順暢、通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