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馬正 ”。指我國曆代政府對官用馬匹的牧養、訓練、使用和采購等的管理制度。《禮記·月令》:“﹝季秋之月﹞天子乃教於田獵,以習五戎,班馬政。” 孔穎達 疏:“班馬政者,謂班布乘馬之政令。”《呂氏春秋·仲夏》:“遊牝别其羣,則縶騰駒,班馬正。”《淮南子·時則訓》引此文作“馬政”。 宋 李綱 《建炎進退志總叙下之上》:“朝廷讨論監牧之制,修復馬政。”《明史·太祖紀三》:“丁卯,置行太僕寺於 山西 、 北平 、 陝西 、 甘肅 、 遼東 ,掌馬政。” 清 曹寅 《南轅雜詩·荒莊》:“船綱發卒屯田廢,冏牧徵金馬政荒。”
“馬政”是中國古代對官用馬匹進行系統管理的制度,涵蓋牧養、訓練、使用及采購等環節,屬于國家行政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核心内容
馬政指曆代政府對官馬的全面管理制度,包括牧養繁殖、調教選拔、軍事應用及貿易監管等。其核心目标是保障軍事、交通、禮儀等領域對馬匹的需求,尤其在冷兵器時代,馬匹直接關系國家軍事實力。
曆史起源與發展
實施形式與義務
明代要求民間承擔養馬義務,馬戶需确保馬匹健康并完成繁殖指标,否則需賠償。這種制度将國家需求轉化為民衆責任,體現了馬政的強制性。
社會影響與意義
馬政不僅是經濟措施,更是政治與軍事戰略的體現。例如,漢武帝為對抗匈奴大力發展馬政,唐代憑借優質戰馬鞏固邊疆,均凸顯其戰略價值。
總結來看,馬政貫穿中國古代史,其演變反映了不同時期的國家治理特點,是研究古代軍事、經濟與社會結構的重要切入點。
《馬政》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馬”和“政”兩個字組成。
“馬”字的部首是馬,筆畫數為3;“政”字的部首是攴,筆畫數為9。
《馬政》一詞的來源較為晦澀,可能與古代軍事和政治制度有關。馬在古代是戰争的重要工具和交通工具,政則與統治和治理有關。結合兩個字的含義,可以推測《馬政》可能指在軍事和政治方面的馬的使用和管理。
《馬政》的繁體字為「馬政」。隻是在簡化字推廣後,繁體字使用較少。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馬政》在古代可能寫作「馬政」,也可能有其他變體形式。這些變體形式多數已經不再使用。
1. 國家軍隊的馬政管理制度十分嚴格。
2. 這個國家的馬政規定必須按照法律養馬,且要定期進行檢查。
馬政沒有常見的組詞,因為它是一個獨立的詞語。
在具體含義上,古漢語中有一些與馬政相關的詞語,如馬政官、馬政所等。然而,在現代漢語中,與馬政含義相近的詞語較為罕見。
馬政的反義詞難以确定,因為它是一個較為特定且獨立的詞語,與其他詞語沒有明顯的反義關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