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儒緩的意思、儒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儒緩的解釋

寬柔,柔弱。《魏書·劉芳傳》:“為政儒緩,不能禁止姦盜,廉清寡欲,無犯公私。”《新唐書·齊映傳》:“會 德宗 出 奉天 , 鎰 儒緩不知兵,部将 李楚琳 者,素慓悍,欲介賊為亂。” 清 方東樹 《〈儀衛軒文集〉自序》:“竊希慕乎 曾南豐 、 朱子 論事説理之法,顧不善學之,遂流為滑易好盡,發言平直,措意儒緩,行氣柔慢,而失其國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儒緩是漢語中形容人性格或行為方式的複合詞,由“儒”與“緩”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具有儒家學者特有的溫雅從容、不急不躁的儀态與處事風格。以下從語義、文化内涵及用例三方面詳釋:


一、語義解析

  1. 本義指通曉禮樂教化的學者(《說文解字·人部》:“儒,柔也,術士之稱”),引申為謙和、文雅、重禮節的修養特質。

  2. 原指寬舒、不急迫(《說文解字·糸部》:“緩,綽也”),此處強調行動言語的從容穩重。

    二字結合後,“儒緩”特指儒家學者因深谙禮儀之道而表現出的溫和遲緩之态,既含褒義的“雍容大度”,亦含貶義的“迂闊遲鈍”,需依語境判斷。


二、文化内涵與行為表現

儒家思想崇尚“中庸”與“克己複禮”,主張言行需符合規範,避免急躁失儀。因此“儒緩”被視為修養的外化,具體表現為:

但過度拘禮可能流于迂腐,故史書亦批評其“緩急失宜”(如《南史·王瞻傳》:“瞻性儒緩,時人譏其遲頓”)。


三、古籍用例佐證

  1. 《南史·卷二十二·王儉傳》

    “儉常謂人曰:‘江左風流宰相,唯有謝安。’蓋自況也。然儒緩不任事,時論少之。”

    此處以“儒緩”形容王儉雖有謝安之風雅,卻因過于持重而缺乏決斷力。

  2. 《北史·崔儦傳》

    “儦性儒緩,嘗乘牛讀《漢書》,行至‘李廣傳’,乃歎曰:‘李廣材氣如此,猶不封侯,況吾輩乎?’”

    描繪崔儦邊趕牛邊讀書的悠然之态,凸顯其不迫性情。


四、現代語義流變

當代語境中,“儒緩”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論述,保留“文雅從容”之本義,但需注意:


參見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本)
  2. 《南史·王儉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3. 《北史·崔儦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4. 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9年)
  5. 孫希旦《禮記集解》(中華書局,1989年)

網絡擴展解釋

“儒緩”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文獻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指向性格或處事方式的特點。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寬柔、柔弱
    這是該詞最核心的含義,形容人性格溫和、缺乏剛硬果斷的特質。例如《魏書·劉芳傳》提到“為政儒緩,不能禁止奸盜”,說明其執政風格過于寬和,難以約束不法行為。

二、引申含義

  1. 遲鈍、迂緩
    在軍事或需決斷的場合,“儒緩”可引申為行動遲緩、優柔寡斷。如《北齊書·王曦傳》記載,王曦因“儒緩”被擔憂無法滿足武将的要求;《新唐書·高仙芝傳》也提到“以其儒緩憂之”,暗示其性格與軍事需求不符。

三、文獻用例

四、總結與應用

“儒緩”多用于描述人物性格或處事風格,既可能體現寬厚仁優點,也可能因不合時宜(如軍事、危機處理)成為缺點。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褒貶傾向。

别人正在浏覽...

懊喪白臉罷箸賓谒不落道昌黎寵數丑媟楚琴打筋鬥蕩檢單幕耳光斧屋高僧高溫堆肥鈎钤觏止關繻孤彴海藏汗汪汪賀兒鶴膝風弘敏化隆猾亂換心賈利肩摩賤窮角化教員介紹信緊要關頭酒臉轗轲空沉殓衣淋漉亂風輪尺緑葉緑花草美手民族資産階級袙腹窮轍柔露入直善才神和試才世役使嘴使舌遂夜鐵鍁踢踏提心在口未來派仙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