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讕言的意思、讕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讕言的解釋

[calumny;slander; aspersion; defamation; subterfuge] 誣妄不實、無根據的話

迄至魏晉,作者間出。瀾言兼存,瑣語必錄。——《文心雕龍·諸子》

無恥讕言

詳細解釋

(1).誣妄之言;無稽之談。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諸子》:“讕言兼存,璅語必録。” 唐 劉知幾 《史通·暗惑》:“夫芻蕘鄙説,閭巷讕言,凡如此書,通無擊難。”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小浮梅閑話》:“又及 王十朋 事。餘曰:‘此讕言,不足據。’”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九篇:“由此復生讕言,謂 世貞 造作此書,乃置毒于紙,以殺其仇 嚴世蕃 。或雲 唐順之 者。”

(2).猶谏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讕言在現代漢語中指"沒有根據的誣蔑性言論",屬于書面用語。該詞由"讕"與"言"兩個語素構成,"讕"本義為抵賴、誣陷,《說文解字》釋其形聲字特征,"言"部表義符,強調與言語相關。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定義,讕言特指"誣賴的話;毫無根據的話"。

從構詞法分析,"讕"作為核心語素承載主要語義,引申出"用言語抵賴、誣陷"的行為特征,與"言"組合後形成偏正式複合詞。在語義演變過程中,該詞逐漸固定指代具有诽謗性質的虛假陳述,如清代學者章炳麟在《文學說例》中批評"間語素讕者,謂之疣贅",即強調語言中冗餘虛假成分的危害性。

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研究院發布的《現代漢語虛詞詞典》指出,讕言在現代漢語使用中多出現于正式文書或法律文本,如"對他人名譽造成損害的讕言将承擔法律責任"。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補充說明,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與"诋毀""誣構"等動詞搭配使用,體現其作為受事賓語的語言功能。

網絡擴展解釋

“讕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讕言(讀音:lán yán)指沒有根據的誣蔑性言論,通常帶有诽謗或捏造的性質。例如:


二、詞源解析

  1. 字形結構

    • “讕”由“言”(表意)和“監”(表聲)組成,本義是通過觀察後發表的虛假言論,後引申為誣蔑、诽謗。
  2. 《說文解字》釋義

    • 《說文解字》将“讕”解釋為“诽謗也”,段玉裁注釋補充:“凡言之不實者皆謂之讕”。

三、典型用法


四、常見誤用


“讕言”是典型的貶義詞,強調言論的虛假性和攻擊性,使用時需注意語境和感情色彩。如需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文心雕龍》《漢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罷乏包括筆試布置裁紅點翠彩禮翠篾誕乳丁檔鬥十胡獨出心裁汾陽甘分共辔宮孫狗瞌睡魚寒馥寒籁诃詈降避奸強僭僞腳古拐角刃椒室交政解推積極分子襟上箜篌引狂興雷霆萬鈞連珠流量論語駱越盟要密要末節細行撓詞颞骨牛胾跑鞋匹婦切诋阮太守三公山碑三侑殺略燒毀繩厥祖武生裙慎簡嗣孫送鈎歲光推檢脫俗文件謝館秦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