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怆激揚。 唐 鄭薰 《移顔魯公詩記》:“即於墓下作詩一首,自題於 蒲塘 之客舍,詞韻凄激,點畫嶄壯。” 清 冒襄 《影梅庵憶語》卷一:“傾耳靜聽,凄激荒慘,欷歔流涕。”
“凄激”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ī jī,其核心含義為“悲怆激揚”,常用于形容情感或藝術表達中既悲傷又激昂的複合狀态。以下從多角度展開解釋: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古典文學或曆史文獻中。其近義詞包括“悲壯”“哀烈”,但“凄激”更強調悲與激的并存。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唐代至清代的文學作品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中的用例。
《凄激》(qī jī)是一個形容詞詞組,用來描述深深的悲傷或激動。它同時具有凄涼和痛苦的情感色彩。
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凵”和“氵”,其中“凵”是"幾"字旁,指的是壇盅形狀,表示容器或器具的意思;“氵”是水的偏旁,表示與水相關的字。因此,“凄激”可以理解為“痛苦激動的心情像水一樣流淌”。
《凄激》這個詞的來源可能與唐代文學家白居易的詩句有關。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他描繪了一個湖心亭,彈琵琶的人在悲傷中泣不成聲,曲調激揚而凄涼。這裡的“凄涼激動”可能是《凄激》這個詞的來源之一。
《凄激》的繁體字形為「淒激」。
在古時候的寫法中,可以使用「悽」代替「凄」來表達相同的意思。而「激」在古代寫法中,也有以「際」或「勤」替代的情況。
以下是一些使用《凄激》的例句:
一些與《凄激》相關的組詞有:凄涼、悲涼、悲切、悲泣、悲傷、激動、凄楚。
《凄激》的近義詞包括:悲怆、惋惜、哀怨。
《凄激》的反義詞包括:歡快、愉悅、開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