缟衣綦巾的意思、缟衣綦巾的詳細解釋
缟衣綦巾的解釋
白絹上衣與淺綠色圍裙。古時女子所服。《詩·鄭風·出其東門》:“縞衣綦巾,聊樂我員。” 毛 傳:“縞衣,白色男服也;綦巾,蒼艾色女服也。” 馬瑞辰 通釋:“今按 毛 傳以縞衣為男服於經義未協,縞衣亦未嫁女所服也。” 高亨 注:“縞,白絹,綦巾,淺緑色圍裙。” 清 錢謙益 《嫁女詞》之四:“縞衣與綦巾,理我嫁時衣。”
詞語分解
- 缟衣的解釋 .白絹衣裳。《禮記·王制》:“ 殷 人哻而祭,縞衣而養老。” 鄭玄 注:“ 殷 尚白而縞衣裳。”《列子·黃帝》:“ 子華 之門徒皆世族也,縞衣乘軒,緩步闊視。”.用以比喻潔白的梅花或羽毛。 宋 蘇轼
- 綦巾的解釋 青白色的女服。古代未嫁女子所服。《詩·鄭風·出其東門》:“縞衣綦巾,聊樂我員。” 毛 傳:“綦巾,蒼艾色女服也。” 孔穎達 疏:“蒼即青也,艾謂青而微白,為艾草之色也。” 清 錢謙益 《嫁女詞》之四
網絡擴展解釋
“缟衣綦巾”是源自《詩經·鄭風·出其東門》的古代服飾用語,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詞義
- 缟衣:指用白色生絹制成的上衣,質地較粗,屬于素色服飾。
- 綦巾:指青黑色或淺綠色的佩巾(蔽膝、圍裙),是古代未出嫁女子的典型服飾。
二、出處與語境
該詞出自《詩經·鄭風·出其東門》:“縞衣綦巾,聊樂我員。”詩中男子以“缟衣綦巾”代指心儀的女子,表達對樸素衣着的愛人專一之情。
三、顔色與形制争議
- 關于顔色:綦巾的“綦”存在兩種解讀。毛傳釋為“蒼艾色”(青黑),而高亨等學者注為淺綠色,可能與古代染色工藝或文獻傳承差異有關。
- 關于用途:毛傳認為缟衣原為男服,後引申為女子服飾;綦巾則明确為未嫁女子的标志性裝束。
四、文化内涵
這一服飾組合體現了先秦時期樸素的審美觀,也反映了禮制對未婚女子服飾的規範。後世文學中常借“缟衣綦巾”隱喻淡雅、純潔的女性形象。
注:若需了解不同注疏的詳細差異,可參考《毛詩注疏》或高亨《詩經今注》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缟衣綦巾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 “缟衣”和“綦巾”。下面将針對這個詞的拆分部首、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方面進行介紹。
1. 缟衣綦巾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 “缟衣”中,“缶”是部首,筆畫數為5。
- “綦巾”中,“糸”是部首,筆畫數為7。
2. 缟衣綦巾的來源
缟衣綦巾是出自《詩經·衛風·綢缪》。“綦巾爛漫,言維喪事。”此處中的“綦巾”指的是黑色喪服或哀悼的标志。
3. 缟衣綦巾的繁體字
在繁體中,缟衣綦巾的字形為“縞衣綦巾”。
4. 古時候漢字寫法
缟衣綦巾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相比略有差異,但整體字義保持一緻。
5. 缟衣綦巾的例句
- 他身着一襲缟衣,顯得莊重而肅穆。
- 爺爺頭戴綦巾,堅定地站在村口。
6. 缟衣綦巾的組詞
- 缟衣:缟衣飄逸、缟衣白鶴。
- 綦巾:綦巾扇舞、綦巾袍。
7. 缟衣綦巾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 近義詞:白衣煩巾、素衣素帽。
- 反義詞:華服冠冕、錦衣玉帶。
總之,缟衣綦巾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具有“哀悼”或“喪服”的含義。其拆分部首分别是“缶”和“糸”,筆畫數分别為5和7。源自《詩經·衛風·綢缪》,用以形容黑色的喪服或哀悼的标志。在繁體中寫作“縞衣綦巾”。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有所差異,但字義保持一緻。組詞包括缟衣飄逸、缟衣白鶴、綦巾扇舞、綦巾袍等。近義詞有白衣煩巾、素衣素帽,反義詞有華服冠冕、錦衣玉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