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案的意思、法案的詳細解釋
法案的解釋
[bill;draft of a law] 提請立法機關審查通過頒布的法律草案;一種建議性的或規劃性的法律
一個新法案已提交國會
詳細解釋
(1).指司法案牍。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禀啟附·候許刑館》:“法案對青天,滿袖清風。”
(2).提交國家立法機關審查讨論的關于法律、法令等問題的議案。
詞語分解
- 法的解釋 法 ǎ 體現統治階段的意志,國家制定和頒布的公民必須遵守的行為規則:法辦。法典。法官。法規。法律。法令。法定。法場。法理。法紀。法盲。法人(“自然人”的對稱。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義獨立參與民事活動
- 案的解釋 案 à 長形的桌子或架起來代替桌子用的長木闆:案子。案闆。書案。條案。拍案而起。 提出計劃、方法和建議的文件或記錄:檔案。備案。議案。提案。方案。有案可查。案卷。案牍。 事件,特指涉及法律問題的事件:
網絡擴展解釋
“法案”是一個法律術語,通常指提交給立法機關(如國會、議會等)進行審議和表決的法律草案或正式議案。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核心定義
法案是立法程式中的階段性文件,指由政府、議員或法律起草機構提出的法律建議文本,需經立法機關審查通過後才能成為正式法律。例如美國國會審議的《反壟斷法案》、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的《民法典草案》均屬此類。
二、主要特點
-
法律效力未定
法案本身不具備法律效力,需經過立法機關三讀審議、修改和表決通過後,才能頒布為法律。
-
内容類型
包括新法律提案(如環保法案)、現行法律修正案(如刑法修正案)或廢止舊法的議案。
-
來源主體
- 行政機關(如國務院提交的法案)
- 立法機構成員(如人大代表聯名提案)
- 特定程式産生(如司法解釋草案)
三、立法流程中的定位
法案處于立法過程的中間階段:
提案 → 法案審議 → 表決通過 → 頒布法律
未通過的法案可能被駁回或要求修改後重新提交。
四、相關術語辨析
術語 |
區别點 |
法律 |
已通過立法程式并生效的規範性文件 |
法規 |
行政機關發布的實施細則,無需立法機關表決 |
議案 |
涵蓋法案,但還包括預算案等非立法類提案 |
五、詞源與發展
該詞在清代文獻中曾指司法文書(如《福惠全書》),20世紀後逐漸特指現代立法程式中的法律草案。英文對應詞為"bill"或"draft law",法語為"projet de loi"。
網絡擴展解釋二
《法案》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 「法案」指的是由立法機構制定并通過的法律文件,用于規定社會行為準則及相關法律程式。它是法律實施的具體規定和指導。法案通常經過多個讨論和修改階段,最終成為法律。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法案」的拆分部首是「水」和「句」,分别代表水的意義和句的意義。
- 「法案」共有8個筆畫。
來源:
- 「法案」這個詞的源自很長。它最早出現在《穆天子傳》一書中,用于表示封王的命令、法令等。
繁體:
- 「法案」的繁體字為「法案」,字形與簡體字基本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 在古代,「法案」一詞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寫法。其中一種常見的古時寫法是「法案」。
例句:
- 他們正在制定一項新的法案來保護環境。
- 通過這個法案,我們可以更好地維護公民的權益。
組詞:
- 懲罰法案
- 防止虐待動物法案
- 銀行監管法案
近義詞:
- 法律文件
- 立法措施
- 法規
反義詞:
- 廢案
- 無效法案
- 非法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