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夾舞者振铎。 周 代帝王大祀,表演歌頌 武王 伐 纣 的舞蹈時,令二人振铎夾舞者,象王與大将,夾舞者振铎為節。《禮記·樂記》:“天子夾振之而駟伐,盛威於中國也。” 鄭玄 注:“夾振之者,王與大将夾舞者振鐸以為節也。” 孔穎達 疏:“是兩邊相夾,天子與大将相對…… 皇侃 雲:‘ 武王 伐 紂 之時,王與大将親自執鐸以夾軍衆。今作武樂之時,令二人振鐸夾舞者,象 武王 與大将伐 紂 之時矣。’”《孔子家語·辯樂》:“衆夾振焉而四伐,所以盛威於中國。”
“夾振”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指周代帝王祭祀時的一種禮儀舞蹈形式。在表演歌頌武王伐纣的舞蹈時,由兩人手持铎(古代樂器)夾在舞者兩側振動,象征君王與大将共同指揮軍隊,以振铎聲為舞蹈節奏。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受兩方壓力難以抉擇”,但此說法缺乏權威典籍支撐,可能是對字面義的引申或誤讀。建議優先參考《禮記》等古籍原意。
夾振(jiā zhèn)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指夾擊、夾捏、夾住并振動。它是夾持物體并以震動方式進行操縱的動作或技術。
夾振的拆分部首是弓(gōng)和手(shǒu)。
夾的筆畫數為7,分别是一橫、一撇、一豎、一個撇、一個折、一個橫、一點。
振的筆畫數為8,分别是一個豎、一個撇、一個橫、一個撇、一個彎、一個撇、一個豎、一點。
夾振是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的詞語,具體的來源和出處暫無明确記錄。
夾振的繁體字為「夾振」。
在古時候,夾振的書寫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和現代的寫法相似。
1. 他用手指夾振鉗頭,檢查了一下。
2. 她用筷子夾振蚯蚓。
1. 夾持:夾緊、抓住、夾在手中。
2. 振動:顫動、晃動、搖晃。
3. 夾擊:夾住并擊打、敲擊。
夾握、夾捏、夾持。
松開、放松、松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