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onfuse;delude;dupe]∶使人迷乱
迷惑敌人
(2) [indistinct]∶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
亦作“ 迷或 ”。1.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管子·任法》:“百姓迷惑而国家不治。”《后汉书·张衡传》:“曾烦毒以迷惑兮,羌孰可与言己?”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一:“经山谷间,迷惑失道。” 曹禺 《雷雨》第四幕:“ 周萍 迷惑地望着父亲同 侍萍 。”
(2).使迷惑。《管子·四称》:“变易国常,擅创为令,迷或其君。”《庄子·盗跖》:“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警世通言·假神仙大闹华光庙》:“这二妖,乃是多年的龟精,一雌一雄,惯迷惑少年男女。” 杨朔 《巴厘的火焰》:“这岛子确实有股迷惑人的力量。”
迷惑(mí huò)是现代汉语常用词汇,其释义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析:
动词:心智困惑
指因信息混杂或逻辑不清导致思维混乱,无法明辨是非。
例:“谣言四起,民众陷入迷惑。”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894页。
形容词:茫然无措的状态
形容人因失去方向或判断力而呈现的迷茫神态。
例:“他站在路口,神色迷惑。”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第7卷第102页。
使动用法:主动使人困惑
通过干扰性言行制造认知障碍(古汉语常见)。
例:“妖雾迷惑行人。”(《聊斋志异》)
来源: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
《说文解字》溯源
“迷”本义为“失路”(失去道路),“惑”意为“乱也”,二字合成后强化认知偏离的含义。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
哲学语境中的深化
庄子提出“物固相累,二类相召”(《庄子·渔父》),揭示外界诱惑对心智的干扰,与“迷惑”的成因深度契合。
来源: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
历时演变
时代 | 含义侧重 |
---|---|
先秦 | 道路迷失(《楚辞》“迷不知吾所如”) |
唐宋 | 引申为精神困惑(白居易“迷惑三界里”) |
现代 | 集中于认知判断障碍 |
近义词对比
心理学
认知失调理论(Festinger, 1957)解释个体面对矛盾信息时产生的迷惑状态。
来源:Leon Festinger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法学文本
《刑法》第300条“利用迷信迷惑他人”将蓄意制造迷惑行为列为犯罪要件。
来源: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年修正版。
结语
“迷惑”一词贯穿汉语史,从具象的空间迷失演化为抽象认知障碍,其多重语义在哲学、法学及日常生活中持续发挥表达功能。理解该词需结合语境,区分主动施加与被动承受的不同语义场。
“迷惑”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
“迷惑”不仅指客观的认知混乱,也包含主观情感上的迷失,如“在市场环境中需警惕被迷惑”。需结合语境区分其动词与形容词用法。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现代汉语词典》或古籍原文(如《管子》)。
白晰报春鸟拂过柴油超高频抽茧储畜楚妃春远聪明智慧猝暴村深蹈厉盗幸发展速度肥田風輕雲浄风走抚心观心观瞻轨文画墁黄芽鼎黄玉花恚恨虺蜴混混剑腹饴脣降止柬汰角巾东路蛟穴殛罚蚵蚾窥摇良家子凉马台胪举蒙童哪怕内苑暖寒配享顷顷覃均少傅水锈说是弄非鼠壤踏罡布斗溏便谭説铜螭通夕突骑无定准五人冢限米小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