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盍戠 ”。1.《易·豫》:“勿疑,朋盍簪。” 王弼 注:“盍,合也;簪,疾也。” 陸德明 釋文:“簪, 虞 作戠。戠,叢合也。” 孔穎達 疏:“羣朋合聚而疾來也。”後以指士人聚會。 唐 杜甫 《杜位宅守歲》詩:“盍簪喧櫪馬,列炬散林鴉。” 清 趙翼 《題北溪謙齋蓉湖三壽圖》詩:“盍簪非一姓,佳話已炙膾。” 章炳麟 《錢唐吊龔魏二生賦》:“歧童角以説經兮,古今不可乎盍戠。”
(2).指朋友。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詩龛》:“家築詩龕三間,凡所投贈詩句,皆懸龕中,以誌盍簪之誼。”
“盍簪”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é zān,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義分解
核心含義
該詞最初指士人聚會,後衍生出代指朋友的用法。
出自《周易·豫卦》:“勿疑,朋盍簪。”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詩文用例,可參考《周易》注疏及杜甫、趙翼等詩人的作品集。
《盍簪》(音hé zān)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指代佩戴在頭發上的裝飾品,如發簪或發飾。
《盍簪》由“皿”和“簪”兩個部首組成。
“皿”部表示與器皿相關,為第108個部首,由5個筆畫組成。
“簪”部表示與簪子相關,為第118個部首,由9個筆畫組成。
《盍簪》一詞來源于古代文獻中的描述。在古代,女性常佩戴各式各樣的發飾,發簪就是其中一種。由于發飾的種類繁多,後來将它們統稱為“盍簪”。
用繁體字書寫《盍簪》為「盍簪」。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古時候寫作「盍簪」。
1. 她把一朵鮮花插在盍簪上,顯得更加娴靜優雅。
2. 她細心挑選了一支鑲有珍珠的盍簪。
組詞:盍簪染、盍簪花飾、盍簪梳妝、盍簪發飾。
近義詞:發簪、發飾。
反義詞:發帶、發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