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蚌舞的意思、蚌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蚌舞的解釋

[mussel dance] 俗稱蚌燈,秧歌隊中常見的舞蹈節目,一般由兩個人配合表演,男的扮漁翁,女的身背由竹篾紮成的大蚌殼,扮蚌殼精,表演漁翁捉蚌的故事

詳細解釋

漢族民間舞蹈形式之一。舞時,一人身背用竹、布做成的大蚌殼,扮成蚌,一人扮成漁夫,表現漁翁捉蚌;或再加一人扮成鹬,三人表演“鹬蚌相争,漁翁得利”。又稱蚌殼燈。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蚌舞是中國漢族傳統民間舞蹈,主要圍繞“漁翁捉蚌”或“鹬蚌相争”的故事情節展開表演。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别名
    蚌舞又稱“蚌殼燈”“鹬蚌舞”,是一種角色扮演類舞蹈。表演者通過身背竹制蚌殼(女扮蚌精)、扮演漁翁(男)以及鹬鳥(男),展現漁夫智取蚌精或“鹬蚌相争,漁翁得利”的寓言故事。

  2. 起源與流行
    該舞蹈盛行于清代光緒年間(19世紀末),主要在元宵燈會、節日慶典等場合表演,流行于安徽、江蘇、上海浦東及陝西城固等地。

  3. 表演形式

    • 角色構成:通常由2-3人配合,女演員身背蚌殼模拟開合動作,男演員分飾漁翁和鹬鳥,通過動作互動推進劇情。
    • 動作特點:漁翁以矮步、掃堂腿、伏地跳等高難度技巧為主,蚌精則以靈巧逗趣的表演吸引觀衆。
  4. 藝術特點與文化寓意

    • 道具以竹篾、布料制成蚌殼,造型誇張且色彩豔麗,具有視覺沖擊力。
    • 通過诙諧的肢體語言傳遞“合作共赢”或“避免争鬥”的哲理,反映民間智慧。
  5. 現代傳承
    蚌舞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至今仍是秧歌隊、民俗活動中的常見節目,尤其在江浙滬及北方部分地區保留較完整。

如需更詳細的表演細節或地區差異,可參考權威來源如《浦東文史》《城固縣志》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蚌舞》的意思

《蚌舞》是一個詞語,前面是“蚌”,後面是“舞”。這個詞的意思是蚌殼上開花舞動,形容蚌殼上的花紋或顔色像在舞動。比喻事物變幻多姿,如同舞蹈一樣美麗。

拆分部首和筆畫

《蚌舞》的部首是“貝”,表示與貝殼相關。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蚌(貝+,共11畫)

舞(舛+丶,共10畫)

來源和繁體

《蚌舞》這個詞源自古代文學作品,最早見于晉代郭璞的《指歸篇》。在此之後,它被許多文人用于形容花紋或圖案變化,後來也被人們引申為形容其他事物的美麗。

《蚌舞》的繁體字為「蚌舞」。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對于《蚌舞》這個詞,古時寫法如下:

蚌:貝 舞

例句

1. 我站在海灘上,看着海浪拍打着礁石,就像一幅蚌舞的畫作。

2. 這幅中國畫上,花紋如蚌舞,色彩鮮豔,十分精美。

組詞

與《蚌舞》相近或相關的詞彙:

蚌殻(蚌殼)、舞蹈(跳舞)、舞台(表演場地)、舞曲(舞蹈音樂)、舞姿(舞蹈動作)。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花枝招展、美麗動人、繁花似錦。

反義詞:枯藤老樹、殘花敗柳、凋零。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