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衛拉特的意思、衛拉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衛拉特的解釋

清 代對西部 蒙古 各部的總稱。“衛拉特”乃蒙語音譯,為部落之意。 元 代稱斡亦剌, 明 稱瓦剌, 清 曰厄魯特,也稱額爾特、衛拉特。後分裂為四部: 和碩特 、 準噶爾 、 杜爾伯特 、 土爾扈特 。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西域用兵始末》:“ 準 ( 準噶爾 )夷之先,故有四衛拉特,華言四部落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衛拉特(Wèi lā tè),是漢語中對居住在中國西北地區及蒙古國西部的一個蒙古族分支的稱呼。該詞具有特定的曆史與民族學含義,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1. 詞典釋義與民族指稱

    在《辭海》及《中國曆史大辭典》中,“衛拉特”被定義為:

    清代對西部蒙古各部的總稱。元稱“斡亦剌”,明稱“瓦剌”,清稱“厄魯特”(亦作“額魯特”)或“衛拉特”。

    其核心指居住在阿爾泰山一帶的蒙古部落聯盟,包含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四大部,以及附牧的輝特等部。該詞在民族學中專指西蒙古群體,區别于東部的察哈爾等部。

  2. 曆史源流與演變

    “衛拉特”一詞源于蒙古語“Oirat”(ᠣᠶᠢᠷᠠᠳ),其曆史可追溯至元代“斡亦剌惕”(《元史》)、明代“瓦剌”(《明史》)。清代文獻統一譯為“衛拉特”或“厄魯特”,如《清史稿》載:

    “厄魯特,即明之瓦剌,其部衆分四衛拉特。”

    其部落在曆史上曾建立強大的準噶爾汗國,後因與清朝的戰争(如康熙、乾隆時期的平準戰争)而影響力減弱,部分部落如土爾扈特東歸成為重要曆史事件。

  3. 現代意義與分布

    現代民族學中,“衛拉特”指仍保留傳統語言(衛拉特方言)與文化的蒙古族分支,主要分布于:

    • 中國新疆(巴音郭楞、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内蒙古西部
    • 蒙古國科布多省
    • 俄羅斯卡爾梅克共和國(東歸後留居伏爾加河的後裔)

      其文化特征包括長調民歌、史詩《江格爾》傳承及遊牧習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權威參考來源:

  1. 《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9年,“衛拉特”詞條。
  2. 《中國曆史大辭典·清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厄魯特”釋義。
  3. 《衛拉特蒙古史綱》,馬大正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4. 《清史稿·藩部列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衛拉特”是蒙古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名稱在不同曆史時期和文獻中有多種音譯及含義演變。以下是綜合解釋:

詞源與基本釋義

“衛拉特”為蒙古語音譯(蒙語:ᠣᠶᠢᠷᠠᠳ),原意為“親近者”或“同盟部落”。在漢文史籍中:

曆史演變與族群構成

  1. 起源:衛拉特是蒙古高原西部的古老部落聯盟,最初活躍于葉尼塞河上遊,與成吉思汗家族關系密切。
  2. 部落分裂:17世紀後逐漸分為四大部:
    • 和碩特部(領袖部落,曾統治青藏地區);
    • 準噶爾部(建立準噶爾汗國,與清朝對抗);
    • 杜爾伯特部;
    • 土爾扈特部(部分西遷至伏爾加河流域,後東歸)。

曆史影響與現狀

“衛拉特”既指代蒙古族西部部落聯盟的曆史稱謂,也用于描述其後裔群體及文化體系,是理解元明清時期蒙古族群變遷與歐亞草原曆史的關鍵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

闇傷卑靡本農比肩接踵兵紀賓老慘惕怅憾澄澈寵臣螲蟷敵台掇摝放蔑風口夫皁篙痕毂騎鶴發江裔腳背寄辭寄調借飾進前進手勁勇進鴆窘匮鞙絲舉報扣角歌痨傷累欷仂語靈界旅鴻冥思苦索娘親窮歲齊雲船劬勤挼曲子桑穑曬暖沈遠首足說是談非曙煙思算肅順天光雲影天貎鐵紗帽枉道枉誣微素翔儛小藏系列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