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lender;willowy;slim] 身材瘦長得好看或瘦長得勻稱
苗條少女
(1).細長的枝條。 宋 史達祖 《臨江仙》詞:“草腳春回細膩,柳梢緑轉苗條。” 周實 《歲暮雜感》詩:“楊柳成圍無限意,苗條猶記昔時栽。” 郭沫若 《豕蹄·漆園吏遊梁》:“苎麻的種子播在田地間,受着溫暖的陽光護攝,受着清和的春風吹煦,無端地抽出了青青的苗條。”
(2).形容婦女身材細長,婀娜多姿。 元 無名氏 《替殺妻》第三折:“那婆娘打扮來便似女猱,全不似好人家苗條。” 明 單本 《蕉帕記·脫化》:“揑怪興妖,出脫千般新做作;藏頭露腳,騰那一種舊苗條。”《紅樓夢》第三回:“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掉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 巴金 《家》二:“說話的婢女 鳴鳳 ,是一個十六歲的少女,腦後垂着一根發辮,一件藍布棉襖裹着她的苗條的身子。”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苗條漢語 快速查詢。
“苗條”是現代漢語中形容人身材纖細勻稱的常用形容詞,讀音為miáo tiao(陽平·輕聲)。該詞為聯合式合成詞,由“苗”和“條”兩個語素構成,二者均含細長之意,通過同義複合法構成新詞。
在具體詞義層面,“苗條”特指人體态修長而不顯臃腫,《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細長的枝條,後多用以形容女子身材細長,婀娜多姿”。當代用法中,該詞已不限于形容女性,《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指出其可泛指“身材瘦而勻稱好看”的體态特征。
從語義演變角度考察,該詞原指植物細長柔美的枝條,宋代詩詞中已有“楊柳苗條”的用例。明清時期逐漸轉用于形容人體,如《金瓶梅》中“生的長跳身材,瓜子面皮,紫膛色,約二十八九年紀”的描寫,雖未直接使用“苗條”二字,但已體現相近的審美标準。
該詞的近義詞包括“纖細”“修長”,反義詞為“臃腫”“肥胖”。在實際語用中常與“身材”“身段”等名詞搭配,構成“苗條的身材”“保持苗條”等表達,多用于褒義語境,但需注意避免涉及對體型的刻闆審美。
“苗條”是一個形容詞,主要用于形容人的身材,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核心含義
指身材細長勻稱、婀娜多姿,通常用于形容女性體态輕盈、曲線優美。例如:“苗條少女”“姐姐苗條的身材在舞台上顯得更加亮麗”。
延伸特點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文學作品或健康建議,可參考上述來源。
半霎豹侯剝剽辯通菜豆重霄仇疾詞柄刺蜚繡詞吐眈樂刀镮雕槁風諭分金棼雜浮糧貴卿歡期華歲灰炮灰心槁形堅車嬌聲嬌氣嘉藻劫盜積伶積俐救難解危急危厥尾離宮别窟録蘭羅落馬船馬當謾論毛索鳥衡逆民劈刺碕嵚丘冢氣焰嚣張取美人時入監三年五載收攬太子太保兔纖晚耄謂予不信未足輕重舞忭下懷夏家相表裡詳确獻書笑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