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稱進國子監讀書為入監。 明 王鏊 《震澤長語·雜論》:“今三品以上才得一子入監,可謂至窄。”《醒世恒言·張廷秀逃生救父》:“ 張廷秀 一心讀書……埋頭兩個多月,做來文字,渾如錦綉一般。 邵爺 好不快活。那年正值鄉試之期,即便援例入監。到秋間應試,中了第五名正魁。”
入監獄。 張書紳 《正氣歌》:“她一個一個地拜訪‘政治犯’,問她們何時入監?因何判罪?”
“入監”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古代教育制度中的含義(讀作rù jiàn)
指進入國子監(古代最高學府)讀書,是科舉時代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例如明代規定三品以上官員可推薦一子入監。該用法在《醒世恒言》等古籍中亦有體現,如張廷秀通過“援例入監”取得科舉資格。
現代司法語境中的含義(讀作rù jiān)
指因犯罪被法院判決後進入監獄服刑的過程,屬于法律術語。例如“被判入監五年”即表示需在監獄服刑五年。現代法律強調此過程包含勞動改造、思想教育等環節,旨在幫助罪犯回歸社會。
辨析要點
例句對比
《入監》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其中“入”字的拆分部首為“人”,它表示了一個人進入或進來的意思;而“監”字的拆分部首為“⺆”(丷),它表示監察或監視的意思。
根據筆畫數目來拆分,“入”字共有2劃,其中第一劃為橫,第二劃為豎;而“監”字共有8劃,其筆畫順序為橫、橫、豎、豎、豎、豎、豎、豎。
《入監》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指的是一個人被送入或被關進監獄、看守所等刑罰機構的行為。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它曾以“入獄”或“入罪”等形式出現。
在繁體字中,該詞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以“入監”來表示。
下面是一些關于“入監”的例句:
1. 他因犯罪被判入監三年。2. 老王在偷竊行為被發現後,很快被警察入監。3. 這位人權活動家因為反對政府遭到逮捕,隨後被入監。
一些用于組成詞語的詞組有:“入獄”(被送入監獄)、“入犯”(進入犯罪狀态)。
與“入監”相關的近義詞有:“拘留”(被拘禁)、“囚禁”(被關押);而反義詞則包括“釋放”(被釋放出監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