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羅絡 ”。1.截捕禽獸的用具。《莊子·胠箧》:“削格、羅落、罝罘之知多,則獸亂於澤矣。” 王先謙 集解引 郭嵩焘 曰:“削格、羅落皆所以遮要禽獸。”
(2).用網或繩捕捉。《爾雅·釋器》“鳥罟謂之羅” 晉 郭璞 注:“謂羅絡之。” 宋 洪邁 《夷堅丁志·黃州野人》:“見為人而毛者,搏之則逝,追之不及,百計羅絡,因結繩置壠間而獲焉。”
(3).布列。《文選·陳琳<為袁紹檄豫州>》:“州郡各整戎馬,羅落境界,舉師揚威。” 呂向 注:“羅落,布列也。”《資治通鑒·隋炀帝大業元年》:“為 蓬萊 、 方丈 、 瀛洲 諸山,高出水百餘尺,臺觀殿閣,羅絡山上。”
(4).警戒聯絡。 北齊 魏收 《為侯景叛移梁朝文》:“一朝指揮,倐忽千裡,候騎羅絡,聊逞前驅。”《資治通鑒·魏邵陵厲公嘉平四年》:“今邊壤之守,與賊相遠,賊設羅落,又特重密,間諜不行,耳目無聞。” 胡三省 注:“羅,布也。落,與絡同,聯絡也。”
(5).指擔任警戒聯絡的士兵。 三國 蜀 諸葛亮 《兵要》:“軍已近敵,羅落常平明以先發,絶軍前十裡内;各案左右下道,亦十裡之内。”
(6).連綿,綿延。《參同契》卷上:“日月為易,剛柔相當,土王四季,羅絡始終。” 唐 李白 《草創大還贈柳官迪》詩:“羅絡四季間,綿微無一隙。” 唐 杜甫 《火》詩:“羅落沸百泓,根源皆萬古。” 宋 曾鞏 《之南豐道上寄介甫》詩:“星鬥弄光彩,羅絡龜火斑。”
(7).猶羅緻,包羅。 唐 柳宗元 《裴墐崇豐二陵集禮後序》:“苞并總統,千載之盈縮;羅絡旁午,百氏之異同。” 唐 劉蛻 《上裴侍郎書》:“羅絡舊簡,附會時律。” 元 揭傒斯 《趙功可墓志銘》:“貫穿百經,羅絡百家。” 清 毛嶽生 《練白穎<後漢書公卿表>序》:“鈎貫羅絡,亦率有條理。”
“羅落”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uó luò,其含義根據古代文獻和用法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指古代用于捕捉鳥獸的網狀或繩索類工具。例如《莊子·胠箧》中提到:“削格、羅落、罝罘之知多,則獸亂於澤矣。”。這裡的“羅落”與“削格”(木栅)并列,均指捕獵裝置。
作為動詞時,指通過羅網或繩索進行捕捉。如晉代郭璞注《爾雅·釋器》時提到“羅絡之”,即用羅網捕捉鳥類。
引申為有秩序地分布或布置。例如《文選·陳琳<為袁紹檄豫州>》中描述軍隊“羅落境界”,呂向注“羅落”為“布列也”。
在古代軍事中,指設置警戒線或聯絡哨兵。如《資治通鑒》提到“候騎羅絡”,即騎兵擔任警戒任務。
如需更深入考證,可參考《莊子》《資治通鑒》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
《羅落》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紛亂不堪,雜亂無章”。主要形容事物雜亂、混亂或紛繁複雜的狀态。
《羅落》的拆分部首是“罒”和“艹”,分别位于左側和上方。它的總筆畫數為11,其中“罒”部首有4畫,“艹”部首有7畫。
《羅落》一詞的來源比較模糊,它是漢字的衍生詞彙,可能是根據事物的形狀或特征産生的描述。
《羅落》的繁體字為「羅落」,保留了原始形态,多在傳統場合或文學作品中使用。
據古代漢字字典記錄,羅落的古代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具體的古漢字寫法已經較難考證。
1. 整個房間裡堆滿了羅落的文件和書籍。
2. 戰場上,屍橫遍野,敵我羅落不分。
紛亂的、亂七八糟的、雜亂無章的、紛擾的、混亂的等。
紛雜、淩亂、雜亂、混亂。
井然有序、井然不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