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尾。 宋 劉攽 《貢父詩話》:“今人呼秃尾狗為厥尾;衣之短後者,衣曰厥。”
“厥尾”是一個漢語古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厥尾”指短尾,常用于描述動物(如狗)尾巴短小或衣物後擺較短的特征。拼音為jué wěi,注音為ㄐㄩㄝˊ ㄨㄟˇ。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劉攽的《貢父詩話》,原文提到:“今人呼秃尾狗為厥尾;衣之短後者,衣曰厥。”。說明古代已用“厥”形容短尾或短後擺的衣物。
構詞特點
“厥”在古漢語中有“短”“缺”之意(如“厥後”指“其後”),“尾”即尾巴,組合後強調“尾部短小”的特征。
現代漢語中,“厥尾”已非常罕見,主要見于古籍或語言學研究中。如需表達類似含義,更常用“短尾”“秃尾”等詞彙。
厥尾是一個漢字詞彙,表示指厥症時尾部呈特殊姿态。
厥尾的部首是廠,總共有6個筆畫。
厥尾這個詞來源于中醫學。厥症是一種疾病表現,指人體氣血不暢或髒腑功能失調時,常常會出現尾巴呈現特殊形态的症狀。
在繁體字中,厥尾的寫法為厥尾。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厥尾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使用廠作為部首,表示尾部呈現特殊形态的症狀。
他患上了厥症,厥尾明顯彎曲。
厥症、厥倒、厥動、頭暈目眩、目眩耳鳴。
厥症、厥倒。
正常。
【别人正在浏覽】